•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97

士多啤梨cake
首页 > 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李晓红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指尖的淚

已采纳
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日前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回答者:107819566 - 助理 二级 10-25 18:28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臁1徊《靖腥竞螅��贡硎荆�缬行碌闹瘟品椒ǎ�上仍谒�砩鲜匝椋�敢运�纳��蝗「�嗳说纳��?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 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我是这里的医生啊!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 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 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 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 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 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 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 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有用!Thanks!

235 评论(10)

飞天舞88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她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享年28岁。  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抗非事迹  4月16日这天,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她今年只有28岁。  近日,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一)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二)  李晓红染上非典后,科室领导、同事以及家人无不为她的安危焦急、担忧,可李晓红却显得异常的镇定和安详。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间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对病人的救治。她说:“我是医生,懂得怎样照顾自己!”  4月6日这天,李晓红病情加重,连说话都十分困难,每说一句话都要喘好一阵儿。院里决定将她转院至条件较好的解放军302医院。李晓红得知后,艰难地说:“我年轻,免疫力好,还是先转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后来,医院领导还是把李晓红送进302医院。然而,李晓红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院里决定让她丈夫留院陪护,她却执意不肯。她对丈夫说:“医院里眼下人手正紧,我已经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应该回到你的岗位上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医师,李晓红心里始终装着病人。她曾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战士,在病房守护7天7夜,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她还凭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医术,使一位心脏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短暂的从医生涯中,那5面锦旗、20多封感谢信就是对她良好医德、医术的最好见证。就在她最需要亲情慰藉之时,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  (三)  在李晓红最后的日子里,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的她,考虑更多的依然是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如何战胜非典。她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在与非典病魔做着最后的抗争。  每当医生查房,她都尽可能把自己的临床症状、用药反应等体验讲给临床医生听,与医生一起分析病情,并多次提醒医生:“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我是医生,我不怕。”她一直想着,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  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哪怕是只能写下几个字。  4月16日黎明时分,非典病魔终于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  李晓红倒下了,倒在了人类抗击非典的征途上!强忍失去妻子的悲痛,李晓红的丈夫流着泪水告诉记者:“我妻在九泉之下是无悔的,她是为追寻人类的进步倒下的;她是为了救治他人而去的……” 赞同1| 评论 2012-5-1 13:21 1957222 | 二级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同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193 评论(12)

约翰尼德斌

you

357 评论(9)

笑笑之笑0

重要写写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和故事就ok了!

112 评论(15)

麦生啤酒

像往常一样,河北省唐山市传染病院四病区护士史瑞玲一上班就忙碌在隔离区。 防护服,眼罩,长筒胶靴,橡胶手套。小史穿得像个太空人,但却没有失重太空人的轻盈。她穿着5公斤重的“行头”,测体温、抽血、打针、输液……在充满刺鼻的过氧乙酸味道的病房里不停地工作着。 作为定点医院,唐山市传染病院负责收治“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不设陪护,没有卫生员,患者的治疗、生活、清洁乃至病房空气消毒就全落在护士身上。“我们不分一线二线、分内分外,有情况大伙儿一块上。”32岁的四病区护士长张淑华说。 这家医院收治的第一批“非典”病人,就是张淑华和手下12名护士护理的。“非典”患者一人一屋,有专用厕所、痰盂。护士们每天要用消毒液将病人大小便、痰液等充分搅拌半小时,做消毒处理。护士吴风静说:“刚开始时,呛人的气味让人作呕,尽管戴着16层口罩仍能闻得到,可慢慢地大家都适应了。为了别人不被传染,这项工作必须做。” 一位身体虚弱的老年患者要解手,50岁的张莲华和另一名年轻护士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搀着他上厕所。“我这样想,他们身边没有亲人,我们就该像儿女似的伺候他。”张莲华,这位快要退休的护士这样说。 刚开始接治“非典”病人时,护理人手比较紧,护士们每天常常要超负荷工作。张淑华护士长说:“看着姐妹们眼罩下汗湿的双眼,看着有的人累倒在地,我的心在颤抖——是什么在支撑着她们娇弱的身躯?是职业精神,是爱心和责任心。” “这种时候我没有理由不冲上去!” 唐山市传染病院第一批接触“非典”患者的护士撤下来隔离休整后,开滦医院14名护士、人民医院13名护士和商业医院2名护士马上接了上去。唐山市防治“非典”领导小组的同志说,全市8000多名护士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一声召唤,就会奔赴前线。 开滦林西医院医疗小分队护士张雅丽说:“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作为医院的护理尖子,这种时候我没有理由不冲上去!” 金石之音,掷地有声。“用心去呵护生的希望,用情去拓展爱的空间”“用自己的健康换回更多人的健康”已成为护士们的共同心声。 唐山市工人医院42名护士都是主动请缨上抗“非典”一线的,其中党员和业务尖子占大多数。奔赴这样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战场,刚开始真有些不适应。护理部主任张继红说:“就拿穿戴这身行头来说吧,6层隔离衣,2个护目镜,16层口罩,4个帽子,3副手套,2个鞋套,外加1个大靴子。刚培训时,有的护士在病房呆40分钟就虚脱了。” 但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3天就进入角色。护士长杨红英高兴地说,自己原以为这些护士都是由各科室抽调的,彼此不熟悉,不大好管理,没想到大伙素质这样高,干起工作来配合默契,有条不紊。 这里的护士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刚刚20岁出头。护理部副主任王淑英提到自己的属下时充满自豪:“她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给病人做口腔护理,处理痰液和大小便,稍不慎就有可能传上“非典”。如花似玉的年龄,干这个工作真是难为她们了,但她们经受住了考验!” “让她为有这样一个妈妈而自豪!” 为抗击“非典”,不少护士牺牲了天伦之乐,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传染病院护士史瑞玲4岁的孩子患腿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可孩子刚做完手术,她就上了一线;工人医院护士辛桂荣无法照料自己的儿子,却把爱心献给了病房的一个小女孩,给她又拿吃的又送玩具,像妈妈一样;工人医院护士安小红推迟了“五一”的婚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特殊的时期,人的感情也变得细腻而丰富。护士长张淑华说,她爱人是个工人,平素柴米油盐的,没觉出生活的浪漫,可5月6日她隔离休整的第一天,爱人却送来一枝玫瑰,并附了一首苦思冥想写成的小诗:小河潺潺向东流,流到尽头不回头。“非典”来时相分手,何时牵手上心头。张淑华说:“我一宿没有睡着觉。早上5点,抱着这枝玫瑰我哭了——半个月没见到爱人和孩子了,我特别想他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一线护士记起了日记。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加上她们尚在隔离,无法知晓日记内容,但有一点却很明确:她们要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日子,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空白。一位中年护士甚至说:“如果我真的感染上‘非典’没了,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记住,她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她为有这样一个妈妈而自豪!” 工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淑英说:“ 陶行知说过,人为一件大事而来,做一件大事而去。我们的护士们平时干的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像这样在抗击‘非典’中,为了挽留他人的生命自己甘愿作出牺牲,冒死相救,不是大事又是什么呢?”

241 评论(9)

一只泡芙er

很好HF'QHF;EJBGFJEWBGL;HGL;WJFJWERITGLKSNGVFDMHPAERJWHE

319 评论(12)

百年帝国

我觉得李晓红是个坚守岗位职责的人

143 评论(15)

xyrlovecat

本书以G101、G901系列平法图集和现行相关规范为基础,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的识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涉及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剪力墙、梁、板、楼梯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配筋构造等,并配有典型的施工示例,内容翔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通过学习,力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平法技术,并正确理解和识读平法施工图。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和建筑管理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第1章 平法简介1.1 平法简介1.2 平法的基本理论1.3 平法创建大事记1.4 平法的科学性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2章 平法总则和通用构造2.1 平法施工图总则2.2 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和结构体系2.3 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2.4 基础结构或地下结构与上部结构的分界2.5 平法施工图的通用构造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3章 柱平法施工图识读3.1 平法柱施工图概述3.2 平法柱的编号和几何尺寸3.3 平法柱的标准配筋构造3.4 柱平法施工图的两种注写方式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4章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识读4.1 平法剪力墙的编号和截面尺寸4.2 平法剪力墙的标准配筋构造4.3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的两种注写方式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5章 梁平法施工图识读5.1 平法梁施工图概述5.2 平法梁的编号和截面尺寸5.3 平法梁的标准配筋构造5.4 梁平法施工图的注写方式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6章 板平法施工图识读6.1 平法板施工图概述6.2 平法楼盖板的编号和厚度6.3 楼盖板平法标准配筋构造6.4 楼盖板平法施工图的注写方式6.5 与楼板相关构造的引注及配筋6.6 板施工钢筋排布规则和构造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第7章 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识读7.1 板式楼梯的平法分类7.2 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7.3 AT型楼梯平面注写和标准配筋构造7.4 BT型楼梯平面注写和标准配筋构造7.5 其他类型楼梯平面注写和标准配筋构造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 李晓红,女,1969年2月出生,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国家注册咨询师。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师。袁帅,男,1964年10月生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二级注册建筑师、一级项目经理、QS报价师。

16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