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8

e元素789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重生铁路工程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ngjiebgjicom

已采纳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故事,是中国所有的学生都熟知的。 不过多数人不知道,在接手京张铁路工程之前,詹天佑已经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了近二十个年头。其间,他参与了李鸿章计划修筑的天津至通州铁路(即那条引起激烈争议的津通铁路)的测量设计;参与了天津到山海关铁路的修筑;参与修建了至今犹存的滦河大铁桥。 准确地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不是京张铁路。1901年,慈禧结束逃亡返回北京,途中第一次坐火车。火车给她留下良好的印象,她提出,两年后要坐火车到西陵祭陵。于是清廷紧急筹措修建京汉铁路高碑店站到梁各庄皇陵的支线。时任关内外铁路总办的“留美幼童”梁如浩主持此事,他推荐了詹天佑。詹天佑崭露头角,在不易施工的冰天雪地,指挥工程迅速竣工。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修筑的铁路,虽然只有37公里,而且具有讽刺意味:它是为一个人祭祖修筑的铁路。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京张铁路有显而易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修路的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独立修筑,双方可都不伸手。在英、俄看来,落后的中国完全无此能力,他们等待着中国人陷入僵局时向他们求救。 1906年5月3日,詹天佑写信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信中说: 我现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三女四男!我现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本路长约125英里,将凿隧道三处,其中最长的为四分之三英里。本路为第一条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负责兴建之铁路,企望吾人能顺利完成!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因从北京城南向西修筑,经过大量坟地,阻碍太多。由于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西直门经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迭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近60米。 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信中说: 亲爱的诺索布夫人: 诚然,我很幸运被任命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征求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中国自己的铁路。好像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们将来不会再被人们信赖!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记事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 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修成一段。特附上剪报一份,使你知道当年在纽黑文在你监护下的一位中国幼童,现在已完成和将来继续要完成的任务。他早期的教育完全受惠于你! …… 你最忠诚的詹天佑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这里。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米。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有靠工人的双手。 这一段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詹天佑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但隧道实在太长,后加上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分别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如此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进行。他运用“折反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交叉行进。在铁路兴建之初,有车厢出轨事件。詹天佑想到一个办法:将美国人詹尼发明的自动挂钩加在每节车厢,使之结合成一个牢固整体,确保爬坡时的安全。 1906年12月11日,在工程最紧张的日子里,詹天佑给诺索布的儿子、他少年时的朋友威利的信中写道: 目前,中国正处于极不安定的情形下,她正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也力求革新。但是将来怎样,是无人可以预卜。我现在这条铁路,要求我只许用中国人来修筑。如果我有权。就乐于介绍给你一个工作,可惜,我现在奉命不得雇用外国员工。 京城近旁修筑铁路,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铁路要经过一个前任道员家的坟地,他是皇室的亲戚,在朝野均有势力。此人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权贵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费。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但为保持“风水”,答应另修一条河,派官员拈香设祭,路成后,再立碑纪念。工程人员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铁路能修过去,其他小事都可容忍。 京张铁路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米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的正确指挥,大桥顺利建成。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完成,在詹天佑的努力下,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工程不但没有超支,还节余白银二十八万两。 詹天佑留给后人的照片,似乎自小到大都不苟言笑。他是个严谨的工程师,务实,精细。但是偶然间,也会流露出留学生涯带给他的情趣。

重生铁路工程师

355 评论(12)

臭豆腐精

詹天佑的后人现状介绍

2011年4月26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武汉詹天佑故居陈列馆,捐献出一幅詹天佑先生生前的珍贵留影,并亲口讲述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者詹天佑先生的故事,在场工作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詹天佑嫡孙詹同济照片

老人名叫詹同济,正是詹天佑先生的嫡孙。巧的是詹老与他的祖父一样,也醉心于铁道工程,身为新中国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的他,曾先后在铁路工程局、铁道部机关担任技术和秘书工作。

童年时,詹老曾从父亲处听到过不少关于祖父留学国外,回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祖父的事迹如如同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铁路事业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1934年,4岁的詹同济随父亲首次坐火车前往青龙桥火车站,参加纪念祖父詹天佑逝世25周年举办的活动。这难忘的历史瞬间被摄影师摄入镜头,定格成永久的记忆。

自20世纪70年代始,詹老在铁道部出版社任编辑组长,长期从事辞书编辑工作,译编了大量詹天佑的日记和书信手稿。80年代,铁道部筹建詹天佑纪念馆,詹同济任筹建办公室史料组长。纪念馆建成后,他又出任纪念馆首任馆长及名誉馆长,直至退休,一直致力于史料译编。

作为詹天佑的后人,詹同济穷后半生精力,进行詹天佑史料译编和研究,先后著有《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工程建设》、《詹天佑照片手迹故事》、《詹公天佑与京张铁路文献档案》等多部著作,为后人了解詹天佑生前事迹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料文献。

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作文赏析

1934年,4岁的詹同济第一次随父亲前往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简介,参加祖父詹天佑逝世25周年纪念日活动时,青龙桥站前就矗立着这座铜像。乌沉沉的铜像,面貌清晰,俨然就是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先生生前那张表情坚毅的脸。

詹天佑铜像照片

时隔七十多年后,詹同济老人端详着当年的旧照,不禁感慨道:“铜像还在,可这上面还活着的人,大概只有我一个了。”

光阴似水,当年的稚童在饱经尘世的风霜后,已然变成了耄耋老人。而今故地重游,站在青龙桥詹天佑铜像前,遥想一个世纪前那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工程基础的先驱者,内心依然涌动着久久难以平复的心绪。

詹天佑不仅是中国清末、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优秀的铁路工程专家。1881年,在洋务运动学成归来的海外留学生中,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的只有两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一心学以致用,以专业技术报效祖国。然而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由于清 *** 的封建顽固势力极力反对修铁路,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八年间,詹天佑一边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一边努力周旋于清朝的权贵之间,为京张铁路的修建工程奔忙。1904年,清 *** 终于排除国内外各方压力,批准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程。历经四年的风霜雨雪,1909年10月,终于迎来了京张铁路的全面通车。

1919年,这位创造了中国近代奇迹的伟人与世长辞。中华工程师在青龙桥站学会为首位会长詹天佑建了一座全身铜像,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精神有哪些

他是一位栉风沐雨詹天佑简介,在华夏的大地上铺设铁路动脉的民族英烈,更是一位呕心沥血构筑生命长城的科技先驱!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他为“近代中国史上国人的无上光荣”,纵使光阴的车轮已然驶过漫长的一个世纪,他的名字依然在历史的浩翰星河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他就是詹天佑,经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挺身而出,令自命不凡的西洋人低下傲慢的头颅的伟大的中国工程师!

詹天佑油画

1904年9月,当清 *** 顶着列强压力,宣布京张铁路正式动工修建时,引来的却是英国人鄙夷的嘲讽。西方世界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声音称,能自主设计并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诞生。面对这些恶意诋毁的舆论,詹天佑针锋相对地反驳,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不仅已经诞生,而且就生于当代。

四年来,詹天佑带领着工程队翻山越岭,测量开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以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才干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铁路修建工程!

1909年,一声嘹亮的汽笛长鸣标志着京张铁路正式通车。饱受列强蹂躏的中华大地上响起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一刻,世界为之瞩目。

詹天佑脸上终于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过去的四年,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饱尝列强迫害、权贵欺压、亲人离世的痛苦,在这一天到来之际,都是值得的……

詹天佑忠于信念,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历史终将证明,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的道路,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

30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