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9

小淘的萌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质量工程师辅导考试知识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云片儿糕

已采纳

质量员考试分为初级和中级考试,初级和中级考试各设2个科目。具体是:初级:《质量专业相关知识》、《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各科试卷均为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各考试科目试卷全部由客观题组成,在答题卡上作答。

考生应考时可携带钢笔(黑色或蓝色)、2B铅笔、橡皮、计算器(无声编辑存储功能)。试卷卷本可作草稿纸使用,不再另发带稿纸。考试分2个半天进行,各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个小时。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1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报考条件:

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获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业的外籍人员,遵纪守法并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质量专业初级资格考试。

二、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获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业的外籍人员,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质量专业中级资格考试: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质量专业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质量专业工作满4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质量专业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质量专业工作满1年。

5、取得博士学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量工程师考试

质量工程师辅导考试知识点

285 评论(8)

王道之战约定

质量员考试科目包括《质量员专业基础知识》和《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两门。两个科目满分都是100分,合格分数也都是60分。《质量员专业基础知识》科目单选题30道,每道题2分;多选题10道,每道题4分。《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科目单选题20道,每题2分;多选题5道,每题4分;判断10题,每题2分;另外还有5道小题,每题四分,包括一些案例分析题。质量员考试科目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需要有条理的针对每个知识点做题,可以借助上学吧质量员等一些软件帮助自己能更好的掌握考点。

313 评论(14)

wangjue0512

1.检测的准备 (1)检测之前,应检查样品或试样(件)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 (2)检测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使用状态是否符合检定和校准状态; (3)环境技术条件是否满足检测的技术要求。 (4)样品、仪器设备及环境状态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 2.检测操作和记录 (1)检测人员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2)做好检测原始记录。当检测由一人读数一人记录时,记录人员要复念一遍所记的数字,以避免数字传递发生差错。 (3)在检测中,出现靠近合格界限的边缘数据时,须进行必要的重复检测,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 (4)检测结束,应对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技术条件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出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并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异常情况的处理 (1)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时,应查清原因,纠正后,方可继续检测。 (2)因外界干扰(如停电、停水等)影响检测结果时,检测人员应中止检测、待排除干扰后,重新检测,原检测数据失效,并记录干扰情况。 (3)因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检测时,原检测数据失效。故障排除后,经校准合格,力可重新检测。 (4)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样品或试样(件)损坏、变质、污染,无法得出正确的检测数据时检测失效,应改用备用样品或者重新抽取样品重新进行检测。以后者的检测数据为准,不得将前后二者的检测数据拼凑在一起。 4.使用计算机检测的控制 使用计算机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检测数据时,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1)计算机的操作应实行专人负责制,未经批准不得交叉使用。 (2)计算机软盘应建账,专人负责,妥善管理。禁止非授权人接触,以防止对检测数据的人为修改。 (3)首次使用计算机检测和数据处理,应验证计算机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可能时通过人工计算等其他方法进行比对。 (4)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并在检测记录中注明。 (5)计算机打印的原始记录应有检测人员签字。对多页原始记录应加盖骑缝章保存,以防止随意更改储存的数据,便于区别原始数据和二次调出的数据是否一致。 (五)检测记录和报告 1.检测记录的基本要求 检测原始记录是检测数据和结果的书面载体,是表明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是分析质量问题、溯源历史情况的依据,是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因而检测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加强对检测记录的质量控制。对检测记录的格式、标识、填记、校核、更改、存档等应有具体的规定。 (1)检测记录应做到:如实、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项目应完整,空白项应划上斜线。 (2)检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不同的要求,合理编制。一般包括: ①检测的样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样品编号。 ②检测的技术依据。 ③主要仪器设备、环境技术条件(如温度、湿度值)。 ④检测项目、技术要求的规定值,检验和测试的实测值。 ⑤必要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 ⑥在检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和处理记录。 ⑦检测的时间、检测人和校核人签名。 ⑧检测记录的页数和页次。 (3)检测记录发生记错数字时,应及时更正。更改的方法应采取"杠改"的办法,即在错误的数字上划一水平线,将正确的数字填写在其上方或下方,加盖更改人的印章。更改只能由检测记录人进行,他人不得代替更改。不允许用铅笔记录,也不允许用涂改液更改。 (4)检测记录应由检测人和校核人本人签名,以示对记录负责。 (5)数据处理应符合误差分析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2.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检测报告是实验室的工作成果,检测报告的质量是检测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检测报告应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结论正确,易于理解。 (1)检测报告的格式应统一。其内容依据检测的要求,包括检测结果相关的、必须的全部信息。如,检测报告的标识、编号,样品状况,检测依据,检测的日期和场所,各项检测项目和检测数据,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结果的判定,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人等。 (2)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批。检测报告通常是由检测人编制,经审核人员审核后,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 ①编制人员根据检测记录和编制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编制报告。应做到填写的项目齐全、准确、判定结论正确。 ②校核人员检查检测报告填写的内容是否与检测记录相符,数据运算是否正确,检测的依据是否适用有效,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判定的结论是否正确。 ③批准。对检测报告依据、判定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核定后,予以批准。 ④校核人、批准人发现报告有错误时,应通知报告的编制人员复查更正,更正后要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3)检测报告中,如有分包给外部实验室进行的检测项目,其检测结果应注明分包实验室的名称或加以说明。 (4)检测报告的更改。对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因故需要修改、更正时,应由原报告编制人员提出更改报告,按规定履行报告的审批手续,经批准将更正后的报告发至原报告的发放范围,同时收回原报告,作废处理。

181 评论(11)

没蜡笔的小新

2011年全国质量工程师考试大纲(初级) 一、质量相关专业知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 二、质量与标准化 三、产品质量法和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二、IS0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三章质量检验 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二、质量检验的分类 第四章计量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计量单位 三、量值溯源 四、测量数据的修约 五、测量结果 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概率统计基础 一、概率的基础知识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 三、回归分析 第六章抽样检验 一、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二、抽样方案及对批可接收性的判定 三、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 2828.1的使用 四、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及GB/T 2828.2的使用 第七章统计过程控制 一、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 二、常规控制图 四、过程能力分析 第八章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知识 二、质量改进的工具 三、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2011年全国质量专业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中级)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一、质量的基本知识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三、方针目标管理 四、质量经济性分析 五、质量信息管理 六、质量教育培训 七、质量与标准化 八、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九、产品质量法与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章供应商质量控制与顾客关系管理 一、供应商选择与质量控制 二、供应商动态管理 三、顾客满意 四、顾客关系管理 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四、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四章质量检验 一、质量检验概述 二、质量检验机构 三、质量检验计划 四、质量特性分析和不合格品控制 五、质量检验的控制 第五章计量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计量单位 三、测量仪器 四、测量结果与测量准确度 五、测量不确定度 六、测量控制体系(一)概述 2011全国质量工程师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中级) 第一章 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一、 质量特性数据的统计规律 二、 概率基础知识 三、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四、 常用统计量及其分布 五、 参数估计 六、 假设检验 第二章 常用统技术 一、 方差分析 二、 回归分析 三、 试验设计 第三章 抽样检验 一、 基本概念 二、 计数标准性抽样检验 三、 计数挑选型抽样检验 四、 记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五、GB/T2829计数周期型抽样检验 六、 其他抽样检验方法 第四章 统计过程控制 一、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二、 控制图原理 三、 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 四、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五、 常规控制图的应用 第五章 可靠性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与分析技术 三、可靠性试验 四、可靠性管理 第六章 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 二、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三、质量改进的组织与推进 四、质量改进常用工具 五、QC小组活动参考网站:

10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