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86122
291.问:最近我厂的接触氧化池出现了一些问题,情况如下: 1、填料上滋生了很多几毫米长的红色小虫,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实际废水量350-400m3/d,调节池停留时间9个小时,没法实现水量由很小到满负荷的培养过程,只能一开始培养就进一半的水量来培养并投加少量红糖,开启沉淀池回流泵回流污泥来促进挂膜。这样培养后接触氧化池去除率一直达不到COD去除率50-60%的效果。这样培养妥当吗?挂膜时回流比多少为好?初期沉淀池并没有多少泥也需要回流吗? 3、接触氧化池后面是竖流式沉淀池,接触氧化池出口处水面以下约50厘米有一根进入竖流式沉淀池中心导流筒的ABS管。若在这根管上加个弯头抬高其高度,如果出水离标准很接近了,用这方法来提高点接触氧化池的水位延长点停留时间是否可行? 答:三个问题回答如下: 1、如果是俗称的鱼虫,说明水质良好,而你说的长型的红色虫不是鱼虫,在水质好的水中不会出现。 2、如果污水有毒物质不高,全部用废水来培养问题不大,红糖就不用加了。说到回流比,一般的接触氧化池没有回流的,也就是说后面沉淀池的污泥不用回流的,也有设置回流管的,以便在特殊情况下用,所以要确认填料上是否有生物膜形成,如果已初步形成,就不要回流。 3、要确认出水管是在接触氧化池内50厘米以下接出,还是出水从池面流至出水槽,再在池外的出水槽水面50厘米以下接出。如果是前者就是设计上的低级错误,因为无法稳定池内的液位,可以用你说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是后者就没问题。 292.问:我们处理的是印染废水,现在出水水质都已达标,处理工艺是:物化→一沉池→酸化池→氧化池→二沉池→出水,酸化池和氧化池各有两座。这两天出现其中一座酸化池内的水变成白色,另一个池子还是跟以前一样。请问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答:可能是酸化时间过长引起的,池水发白的酸化池进水量少或搅拌不均,要确认是否是二池负荷不均或搅拌问题。 293.问: 本单位处理制药废水,接触氧化池采用微孔曝气,现接触氧化池水面上产生大量白色泡沫,水面上水的翻动比较均匀,但是溶解氧监测不出来,固定溶解氧时形成白色沉淀,请教为什么检测不出溶解氧。 答:说明水中没有溶解氧,加入硫酸锰后产生白色氢氧化锰,如果水中有氧就会生成棕黄色的沉淀(锰酸锰)。 294.问:双氧水对废水的COD去除有多大作用? 答:双氧水可以去除COD,但有反应条件的,还要加入催化剂(如亚铁)才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如在光照下效果更好,一般来说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 295.问:印染废水处理装置,前段时间运行很好,但近几在来六个生物接触氧化池出现了这种情况:前三个生物膜很厚,颜色发黑,镜检发现钟虫为大多数,但后三个池子膜很薄,摸起来没有滑腻感,能看到纤维并且塑料板上有一块一块暗红色物质,将暗红色物质放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偶尔有钟虫但大部分是一种体形硕大,成节,有短纤毛,头部(也许是为部)有两个触角,淡黄色透明有点像猪吻轮虫的生物出现,请问该生物是什么生物,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我想这六个接触氧化池应该是三组并联,每组前后二池串联吧?前三个池生物膜厚是因为负荷高,如太厚,就要控制生物膜厚度,否则会影响处理效果。生物膜中有很多钟虫,这是生物膜活性好的标志。 后三个池因负荷低生物膜就少,所以有较多的后生动物出现,如果是活性污泥就易造成污泥老化,生物膜相对好些,因为生物膜对低负荷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你说的后池的生物也许是飘体虫之类,这类后生动物多说明有机负荷很低,数量过多会造成生物膜减少和脱落,因为这类生物会捕食生物膜中其它生物和物质的同时也会吃进污泥,同时在其活动过程中会搅动生物膜,使生物膜大量脱落。所以后几个池生物膜少除了负荷低的原因外,还有这方面的负面因素。 296.问:我公司的剩余污泥含水率在98%左右,加絮凝剂后絮凝效果很好,但在带式压滤机上运行时,絮凝好的污泥却从滤带漏下并从滤带两侧挤出来,请问这是滤带选择问题还是絮凝剂的问题。 答:你说的是滤带污泥铺泥问题,造成的原因很多的,除了加药调质外,还与前面污泥浓缩池的浓缩效果有关,此外,还要确认带式压滤机带速是否太快等因素。 297.问:曝气池的MLSS一段时间增加较快,一段时间又逐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原因呢?还有化验室做MLSS时用滤纸过滤速度很慢,好有象黏性。是不是属于粘性污泥膨胀?曝气池混合液的沉淀上清液混浊,SV 20%,SVI= 52.考试大论坛 答:MLSS一段时间增加的快,一段时间又逐渐减少并不说明系统的污泥总量有波动,而是进水量波动引起的,因为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是相对稳定的,进水量增加MLSS会相应低些,反之则会提高。从你介绍的情况来看,污泥没有膨胀,有些矿化了,这样的污泥活性很差,应该减少曝气时间或增加排泥量。还要说明的是测定MLSS不需要用滤纸过滤。 298.问:我们的好氧池采用鼓风曝气,风机开10来分钟,DO就上升到5mg/L左右,进水后DO又很快下降,如风机再开10来分钟又会升到5mg/L左右,就只能停停开开了,在不进水的情况下,开10分钟就要停1个多小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有二种可能:1、进水浓度低、水量少;2、进水中含较多的无机性COD.由于生化过程的耗氧速率不会这样快,所以后者的可能大于前者。 299.问:我单位是焦化厂,用A2/O处理蒸氨废水,现在想请教的是排泥是否每天都要排?运行一年以来,由于进水波动大和污泥量少的原因一直没有排泥,沉淀池出来的泥全部回流了。现在好氧池的泡沫颜色深,是不是污泥老化了?现在进水pH值为,好氧池里天天加碱,出口碱度也只有49,还有镜检活性污泥时用十倍镜没有发现生物,是否正常? 答:排泥是否每天排要根据装置的规模等情况定的,有的大型装置剩余污泥是连续排放的,只是排多排少而已,中小型装置一般都是间歇排的,你们装置一年多不排泥是不对的,虽然泥量少,但长期不排泥会更糟。好氧池的泡沫颜色深不能说是污泥老化,要确认是否是若卡氏菌过多引起的生物泡沫。镜检污泥量至少应该用100倍观察。 300.问:关于CASS设计的问题:CASS前置生物选择区和兼氧区,后面是主反应区,通常认为的容积比例关系是1:5:20.我看了很多设计实例,生物选择池和兼氧区通常维持在1:1左右的关系(都在1小时左右),有时候生物选择区甚至比兼氧区大。不知这一比例用意何在? 答:比例关系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进水浓度和选择方式等来定,生物选择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生物选择池和兼养区1:1,我认为不妥,至少没有选择的机动性,这样的情况只适合厌氧选择,如果采用好氧选择,会造成带有溶解氧的混合液进入兼养区,使兼养区有效容积减少。所以前面的容积比较合适。我还有一观点:采用生物脱氮的装置没必要设生物选择区,因为缺氧区已有生物选择功能,由于存在硝酸盐,使菌胶团细菌能够利用池内硝酸盐作氧源进行生长繁殖,而丝状菌没有此功能,会在选择池内受到抑制,降低了污泥膨胀的可能性。

吃客令狐冲
261.问:关于接触氧化挂膜过程中的问题: 1、池一开始投加5%池容的脱水污泥,尽管活的污泥不多,我想请教那些死污泥是如何从系统中消失的,是解絮成单个生物体随水流出去的还是好氧消化掉?或者是连续进水后和未死亡的污泥结合以小的絮体流出沉淀池? 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是否应降低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以利于填料上污泥充分利用营养快速成长?此时水中悬浮的污泥浓度应保持约多少为合适? 3、填料挂膜快可缩短调试的时间,有那些方法利污泥黏附至填料上以及填料上的污泥快速繁殖成长? 答: 1、死污泥中的挥发性固体部分可被细菌降解,部分解絮后随水漂出,污泥中的固定固体部分随水漂出,部分通过剩余污泥排出。 2.闷曝至填料上有少量黏附的污泥后,要增加进水量(及时补充营养),此时水中不要有污泥。 3.要缩短调试的时间,就不能用脱水污泥,应该用未脱水前的浓缩污泥接种,或在生化池未进水前将种泥喷洒在填料上,当然具体培养过程中还有技术要求的。 262.问:本单位正在调试一个皮革废水处理装置,工艺:格栅-调节池-两级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活性污泥池-中沉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废水量700m3/d,进水C OD 3000 mg/L多,出水要求COD在90 mg/L以下。活性污泥池小时,接触氧化池SRT4小时,中沉池及二沉池SRT2小时。 第一次投泥后没有闷曝,进行连续回流培养,泡沫及气味很重,生化池去除率一直提不上,后来投加第二次污泥后闷曝了几天再逐渐增大处理水量后效果明显,物化工序出水COD700-1000 mg/L左右,中沉池COD200 mg/L多,经过接触氧化后COD还有100 mg/L多,仍高于设计要求(90 mg/L以下)。 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与接触氧化都有回流污泥,后来调整为只回流活性污泥,接触氧化不回流,但这样操作接触氧化池泡沫增多了,二沉池每隔两小时排几分钟泥出水还是带有不少SS,去除效果也没见提升。 现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1、投泥后几时开始排泥合适?以什么为标准(没条件测SVI及MLSS)? 2、物化出水总磷只有零点几,C/P很低,现活性污泥池污泥膨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3、若要计算磷肥投加量怎么计算可否列个例子(磷肥有效成份:P2O5=12%) 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否池内悬浮污泥少后容易使LAS搅拌后覆盖池面?回不回流是否以其负荷高低来决定的?高时增加些悬浮污泥分担负荷,低时减少悬浮污泥单靠挂的膜处理水就行? 5、污泥膨胀是否将进水pH值提高,让曝气池pH值保持在8-9之间3-5天后再投加营养复壮即可? 6、膨胀时SV很高达35-60之间,是否就应增大排泥量除去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 答:分别回答如下: 1、MLSS不能测的话,SV一定要测定,可大致判断污泥的多少和污泥性能,现在投泥只是接种培养污泥,不用考虑排泥的。 2、磷不够易造成污泥沉降性能不好,也会影响污泥增长,磷应该控制在生化池进水BOD5的1%左右,不足就要加,还要确认N是否满足。 3、如果没有测定BOD5,磷的投加只能用试凑法大致确定,磷浓度以单质磷表示,假如每小时要设加纯磷X公斤,需设加12% P2O5的量=X×P2O5/P×12%. 4、接触氧化池不回流后池面泡沫明显比回流时候要多是很正常的,现在用回流污泥来减少泡沫是治表没治本,一般来说生物膜完全形成后泡沫会减少的,如仍不能消失可用水喷淋消泡。 5、你们现在的污泥还不能算膨胀,可能是营养比问题,生化池进水pH控制在6~9就可。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正常运行时污泥是不回流的,培养期内可适当回流,但在营养不足时不能回流,如果营养比不满足,投加污泥也没用。 263.问:接触氧化工艺的二沉池投入使用后,是否要把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接触氧化池中,还是污泥培养的后期再排走污泥?如果污泥镜检中发现有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是否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并且不用再回流了(简单的说就是回流该如何控制,是否要满负荷进水时才不回流呢)? 答:如果填料上已有少量生物膜,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否则污泥中微生物会与填料上微生物争营养,如果生物膜还没形成,可增大进水量,让污泥在系统中循环,起接种作用。 污泥培养成熟与否从生物相可判断,污泥初步形成是会出现一些游动形原生动物,如果钟虫、累枝虫大量出现并活跃一般可认为接触氧化挂膜成功,但也有例外,有的废水处理装置运行正常,而固着型纤毛类原生动物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要结合SV等来分析。生物膜初步形成后二沉池污泥就不用回流。这里要说明的是接触氧化法一般是不设污泥回流设施的,也有采用泥-膜组合工艺来强化处理能力,还有的接触氧化工艺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以便在负荷高等特殊情况下使用,但正常情况下污泥不应该回流,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 264.问:普通的开放式厌氧用折流式厌氧泥流失后的回流量怎么控制?如何安装搅拌?如用液下搅拌一台控制面积有多少? 答:折流式厌氧反应池的泥水混合是通过水流的上下向交替来实现的,所以不需安装搅拌器。 至于厌氧泥流失的原因很多,不能单纯与回流量联系起来。 265.问:本公司调试一生活污水处理厂近一年了,采用A2O工艺,AHRT2小时,OHRT8小时,O为生物接触氧化法,因化粪池效果不好,有内循环,另外二沉I池抽泥时回流1小时,原先设计Q2500T,现实际Q600T,二沉池停留时间6小时,出水COD达标50mg/L左右,NH4-N进水30mg/L,出水20mg/L,,出水的气味、色度都很好,请诊断一下。来源:考试大 答:不清楚具体的操作环节上的问题,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目前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太长,易造成污泥厌气,沉淀池发生厌氧释磷,同时二沉池污泥缺氧时会发生反硝化,如严重厌气时还会使亚硝酸氮逆转为氨氮,出水氨氮不能达标。 污水在二沉的停留时间是由水量定的,无法改变,但污泥在二沉池的平均停留时间可以控制,应该增加二沉池的抽泥频度,即少量多次,避免污泥在沉淀池长时间积累。 266.问:本单位的接触氧化装置调试中有一些疑问: 1、现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污泥停止回流后效果好了些,但出水SS和COD仍不达标,接触氧化池进水COD在200-350 mg/L之间,设计负荷为(m3·d),停留时间4小时,出水COD要90 mg/L以下。挂膜颜色厚度都正常的,不知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接触氧化池去除率低? 2、物化出水我们要求厂方保持清澈及无污泥带进生化池,但在出水SS很少时呈乳白色时,跟平时正常时COD一样是700-800 mg/L多,所以进入生化池COD不高。是否可理解为物化出水里面可能大分子有机物较多不利活性污泥池去除呢? 3、我们之前是投泥闷曝后就进皮革废水由小流量逐渐加大至满负荷,但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否可行? 4、如果发生了污泥膨胀想加漂水杀丝状菌,投加量怎么计算? 答:分别回答如下: 1、要确认DO是否够?膜法的DO控制要高于泥法的。 2、生化池进水中含乳白色物质可能是一些难生化的低聚合物,应该加强预处理,如混凝沉淀处理。 3、设计人员说投泥后无需闷曝开启回流直接进水驯化是可以的,但水量要有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 4、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 267.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我们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 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 268.问:一沉出水是清的,基本没什么色度,但是经过生化后水又变褐色了,可能是曝气把过量的亚铁转化成3价铁了,所以现在注意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看是否会好转。另外我想知道,有什么经济有效的办法去除色度吗? 答:要确认生化池是否厌氧,混凝法去除色度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关键是药剂选择要有针对性,还有反应条件的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要控制,但pH不能低于9. 269.问:本公司在处理一医药废水,废水含大量苯环类物质,水量600t/d,进水COD平均27000 mg/L,工艺:预处理+厌氧+活性污泥池+两个串连接触氧化池。目前出水在300左右(要求是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以下)。现接触氧化出水C0D降到200 mg/L左右以后就再也无法下降了,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目前想采用纯氧曝气,先作中试,看看有没有效果。还准备加活性炭试试,是否还有什么其它办法? 答:在排除运行控制方面因素外,如果COD确实只能降至200 mg/L左右,说明废水的B/C比太低,如果继续闷曝还有回升现象,说明曝气时间过长生物膜出现老化了。想采用纯氧曝气是否是因曝气池供氧不能满足而考虑的,如果废水可生化性差,用纯氧曝气也没用的,加活性炭当然有用,但不经济。我感觉这样的工艺组合有问题,也不知厌氧工序前还有什么预处理工序,所以无法作进一步评论。 270.问:气浮池投加PAC和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就都是絮状沉淀物,但是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解决呢? 答:不知你们是采用CAF还是DAF,根据你说的情况投加药剂后有絮体产生,但絮凝效果好象不大好,要确认药剂投加环节是否有问题,PAC和PAM不能同时投加,应有分别投加单元,还要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如果排除药剂投加因素,就是气浮设施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气液界面不够;有溶气罐的话要确认溶气罐压力是否正常;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溶气释放器是否完好等;采用叶轮气浮还要确认气浮机是否过小。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