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6

钉子生锈了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青海工艺工程师培训学校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艾利希尔

已采纳

张金昌 ,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县人,1959年1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核心期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委。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钻机三室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12月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国进修学习。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设备工程室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并担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副司局级)、党委委员,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12月被评聘为探矿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3年7月起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第七期国土资源厅局长培训班。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及重大项目评审专家。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为廊坊市第三届专家咨询服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党委委员。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 研究方向:从事地质岩心钻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设备设计、工艺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达16项,其中部级课题10项。国家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负责人地质调查科研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负责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 负责人 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横向市场科研项目16项,其中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参与完成的“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30个省、市、区,并广泛应用于国外水井钻进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项目,是原地质矿产部“九五”地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已于2001年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大口径全套管冲抓施工设备,成果总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桩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2006年以来,又研制成功四种型号的旋挖搓管机,并出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11年又成功进入北美市场。2001年5月,担任编委副主任编辑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译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主要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的译文集,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里海拔4200米的高原冻土区成功实施“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DK-4科学钻探实验孔”,在130-170米之间发现了3个天然气水合物层。在高原冻土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取样钻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2007年开始担任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负责人。带领课题组,利用“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成功实施一倾角80度终孔深度达米的生产示范孔,标志着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m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地质钻机系统研制成功,其中多项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深部岩心钻探装备设计、制造和配套实力,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对深部地质岩心钻探装备市场的垄断。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2000m以内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效率提高的关键工艺技术问题,使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筹划“十二·五”2000—5000m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12000—15000m“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进展顺利。1、兀型钻架(桅杆)静动载及稳定性研究。2、SPC-150型水文水井钻机。3、SHB140/100气举反循环双壁钻具。4、SPJC-300型水文水井钻机。5、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6、SJ-1500型水文水井钻机。7、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艺研究。8、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研究与开发。 1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冯起赠 探矿工程 2009-02-252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8-253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宋志彬; 冯起赠; 和国磊;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5 再接再厉,创新钻掘技术 甘行平; 傅秉锋; 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02-256 回顾与展望 甘行平;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09-257 钻探技术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 张金昌; 冉恒谦; 刘芳霞 探矿工程 2007-09- 258 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工艺 宋志彬; 冯起赠;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7-09- 259 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周红军; 蒋国盛;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8-08-2610 岩溶地区水文水井钻探新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冯起增 西部探矿工程 2005-12-3011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5-09-3012 防渗加固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宋志彬; 张金昌; 冯起增; 杨大根; 孙正基; 王年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 掘工程) 2003-01-2513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4-02-2514 江河堤坝垂直防渗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杨大根; 王年友 探矿工程 2000-09-2515 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张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杨大根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1-11-2516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5-09-0117 2004年亚、非、拉水文水井钻探技术培训情况介绍 张金昌; 冉恒谦; 孟庆鸿; 张林霞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 2006-12-0118 钻探技术新进展 张金昌 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0-0119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20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21 中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张金昌 《矿业装备》2009年10月号 2009-10-0122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增刊 2009-10-0123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张金昌《地质学报》2010年6期 2010-06-01 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年、2010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张金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金昌,甘肃天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泽华软件公司董事长。先后出版《财务分析与决策》、《现代企业经营理财》、《企业经济学》(合著)、《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合著)、《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打造国际竞争力》、《财务分析学教程》等专著。主持“加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21世纪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变革展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100多篇,其中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香港,《中国评论》杂志,2000年6期)、“中国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a. USA VOL. 53,2000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 New york,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4期)等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主持开发了《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2001)、《中国建设银行财务顾问专家系统》(2008)、《财务危机预警系统》(2006)、《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系统》(2009)等软件。198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1986-1993年在首都钢铁公司从事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期间考入南开大学研究生班并派往法国尼斯大学深造,获得法国DESS-CAAE学位。1993年回国到社科院从事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保障问题。200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2009在美国布鲁克大学以研究教授级访问学者名义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青海工艺工程师培训学校

288 评论(11)

yiyiling1221

在西宁区的重工业学校有: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矿山安全二级培训机构。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5440人、各类短期培训12335人次。学校现有在校生4058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青海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2012年6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复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紧紧围绕青海省盐湖化工、煤炭采选、装备制造等支柱、优势产业而设置化学工艺、采矿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14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化学工艺、采矿技术三个专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矿山机电、机械加工技术、电气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专业,由此形成了以三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四个省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相关专业为延伸拓展的石油化工类、资源环境类、加工制造类三大专业群。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学岗融通”、“生产型教学工厂”、“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广泛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代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创设“生产情景”,通过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任务训练、仿真训练的综合实训模式,增强岗位适应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近两年学校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建有“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工学结合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数字化资源及管理平台,完善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为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并出版《PLC与变频器控制》、《煤矿安全》、《流体输送与传热》等17部基于工作过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独立完成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教学课件、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发适合学校专业特色的《采煤工艺组织与实施》等10部校本教材。与全国中职学校共建共享三个专业24门网络精品课程;独立开发《煤矿安全》、《煤矿供电》、《化工生产认识》三门、参与开发《供配电系统》一门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装配钳工教学仿真软件》、《煤矿开采可视化仿真系统》、《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训与考核》、《煤制甲醇工艺仿真》等多部仿真实训软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依托国家二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青海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技能鉴定站平台,积极承担青海省矿山安全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为全省煤炭行业开展矿长安全、矿山救护队员资格培训;为军地两用人才、企业在岗职工、地方农牧民工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活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产业、促进民族团结共建、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城乡合作、区域合作领域,为提升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先后在32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完善煤制甲醇、综采工作面等生产性岗位操作实训室、仿真实训车间、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发挥了学生实训的主课堂、双师培养的主阵地、校企合作的试验田、服务社会的主渠道、学校发展的加油站等功能。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进而促进了招生、就业工作。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获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4人次。近两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有2名毕业生荣获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把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举措。注重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专业深造与技能提升并举。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重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组建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着重建立长效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的教学团队,有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近两年有1名校长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8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荣誉,16名教师获“青海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各类省级荣誉。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体现时代特征、职业学校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建设,一石一亭都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一花一木都传递着师生情谊,细微之处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素养的熏陶和培育。

学校继续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15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