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4

布鲁凡迪克思琪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安全工程师培训案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七月的尾巴

已采纳

某植物油加工厂生产采用的是油脂浸出工艺,以先进的化工萃取法提取大豆油脂,生产工具有机械设备、厂内运输车辆等,生产的植物油闪点大于60℃。植物油浸出车间为单层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为125 m2,在同一时间的作业人员不超过10人。为了做好危险源辨识,厂安全主管甲给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安全培训,讲述了危险源、事故隐患、事故致因理论等。甲指出,由于植物油及其加工原料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因此我厂存在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甚至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比如,植物油浸出过程中,植物油临时储罐的储油量很大,构成重大危险源;植物油浸出车间有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能有误操作,因此植物油浸出车间就是重大事故隐患。甲进一步解释说,危险的程度可用危险度表示。危险度是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函数,也就是说,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性越大,生产系统的危险度就越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通过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降低事故发生的严重性。比如,减少植物油加工原料(大豆)储存区的原料储存量可以降低储存区的事故严重性,再比如,植物油的成品油储罐中储存的植物油越少,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小,因此为了降低成品油储罐区的风险,应将大的储油罐改造为多个小储油罐,即当需要储存5 000t成品植物油时,用10个500t储罐比用5个1 000t储罐的风险小。请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1.生产的植物油闪点大于60℃,植物油浸出车间为单层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为125m2,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员不超过10人,所以浸出厂房的安全出口最少应有(B)。 A.1个B .2个C .3个D.3个以上 2.下列关于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A.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B. 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 C.重大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 D. 重大事故隐患一定是重大危险源 多项选择题 1.厂安全主管甲的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B、D)。 A.由于植物油及其加工原料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因此我厂存在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甚至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 B.植物油浸出车间有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能有误操作,因此植物油浸出车间就是重大事故隐患 C.危险的程度可用危险度表示,危险度是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函数 D.当需要储存5 000t成品植物油时,用10个500t储罐比用5个l000t储罐的风险小 2.根据厂安全主管甲对危险度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关系的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 当系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定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增加l倍,系统的事故风险度就增加1倍 B.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而增大 C.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增加而增大 D.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而减小 3.“植物油的成品油储罐中储存的植物油越少,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小,因此当储罐的容积一定时,罐内装的植物油越少,罐的事故风险度越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原因是(B、D)。 A.罐内植物油越少,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大 B.罐内植物油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油蒸发的气态物质占有较大空间,这些气态物质发生事故的风险度比植物油发生事故的风险度高得多,此种情况下储罐的事故风险度未必小 C.罐内植物油越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D.储罐事故发生风险度不只与植物油的多少有关,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所以仅由储存植物油的多少判断储罐事故风险度是不全面的 【相关知识】: 1.《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设置技术要点》 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且应分散布置。 (2)出口处不得设正门槛、台阶,采用卷帘门、转门、吊门和侧拉门。 (3)营业、使用时间安全出口不应上锁、阻塞、堆物。 (4)公共场所、观念厅的入场门、太平门宽度不应小于。 2.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一)事故 《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企业生产中,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引起作业人员急性中毒,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事故是意外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如果事件的后果是人员死亡、受伤或身体的损害就称为人员伤亡事故,如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就是非人员伤亡事故。 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二)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在生产过程中,凭着对事故发生与预防规律的认识,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可制定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的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如果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就可能发生事故。 事故隐患分类非常复杂,它与事故分类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事故分类。本着尽量避免交叉的原则,综合事故性质分类和行业分类,考虑事故起因,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 (三)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 = 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四)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B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祸,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脸源;原油储罐的呼吸阀已经损坏,当储罐储存了原油后.有可能因呼吸阀损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损坏的原油储罐呼吸阀是危险源;一个携带了SARS病毒的人。可能造成与其有过接触的人患上SARS,因此携带SARS的人是危险源。 (五)重大危险源 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 我国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一-200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对重大危险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的解释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在《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一2000)中,作为举例给出了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等共142种物质生产场所和储存区的临界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规定的临界量是不同的。无论是重大危险源的范围,还是重大危险源临界量,都是为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在综合考虑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人们对安全与健康的承受水平和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后给出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事故控制能力的增强,对重大危险源的有关规定也会发生改变。

安全工程师培训案例

111 评论(8)

隔壁老袁无敌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故案例分析笔记

一、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

危险因素分为20类:

危险危害因素控制

二、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条件。

三、选择预防对策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四、事故预防优先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五、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

1、改进工艺过程、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

4、电气安全对策;

5、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1、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这里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此种分类方法所列危险、危害因素具体、详细、科学合理,适用于各行业的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危害因素的预测和预防、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管理、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和交换。也可用于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的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

238 评论(15)

金吉小酉子

“注册安全工程师事故”的案例事故分析: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物体打击,坍塌,车辆伤害,容器爆炸,机械伤害,瓦斯爆炸,其他爆炸,触电,火药爆炸,中毒和窒息,火灾,冒顶片帮,淹溺,透水,锅炉爆炸,起重伤害,放炮(爆破),高处坠落,灼烫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分析:  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内。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条件。  选择预防对策原则分析: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事故预防优先原则分析: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分析:  改进工艺过程,机械化,自动化。设置安全装置。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电气安全对策。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治。个人防护用品。  报告事故的内容分析: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直接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间接原因分析: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和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其它特殊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事故教训分析:  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  安全培训教育是滞到位,职工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存在官僚和腐败现象。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

10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