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6

小木每木每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安全工程师考试常用计算公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qiao945

已采纳

中级安全工程师合格分数线参照卷面总成绩的60%划定,也就是各个科目试卷总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考试成绩实行4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合格标准按总分60%划定。中级安全工程师共有四个考试科目,考试合格标准如下: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70道单选,15道多选;满分100分,60分合格。

《安全生产管理》:70道单选,15道多选;满分100分,60分合格。

《安全生产技术基础》:70道单选,15道多选;满分100分,60分合格。

《安全生产专业实务》:单选+案例分析;满分100分,60分合格。

中级安全工程师考试级别为考全科的成绩有效期为四年,中级安全工程师考试成绩管理方法为滚动管理,只要在成绩有效期内通过所有考试科目即为合格。

如果考生参加了2021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并且有科目通过了的话,那么成绩滚动就从2021年开始。考生必须在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这几年内考完全科。

如果到了2024年考生还没有考过4科,那么到了2025年,在2021年考的科目成绩就失效了,考生必须重新考失效的科目,以及没有通过的科目。

注意,注册安全工程师成绩是连续滚动,不是说到了期限就全部失效,2021年的成绩在2025年失效,2022年的成绩在2026年失效,以此类推。

安全工程师考试常用计算公式

98 评论(15)

智慧女神美美

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单选题70个,每题1分,多选题15个,每题2分。单选题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多选题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不得分;少选的每个选项分。

专业科目包含专业安全技术 + 安全生产案例分析  两部分。“专业安全技术”部分题型为客观题,均为单选题,占分值的20%;“安全生产案例分析”部分题型包括客观题(占分值10%)和主观题(占分值70%)。

安全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在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工作或者在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生产专业服务工作,并按照本规定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证。

339 评论(14)

温江成都银行

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年限一般来说,全日制学历从毕业后开始算(实习期不包括在内);非全日制学历(自考、成考、函授)前后工作年限可以累计(有些省份不可以)。

工作满两年计算方法:按周年计算,一般截止报名当年12月31日,具体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以各地考务通知规定的为准。

(1)如果连续取得学历的情况为:初中→高中→全日制本(专)科,那么工作年限只能从全日制本(专)科毕业年开始算起。

(2)如果连续取得学历的情况为:初中→高中→非全日制本(专)科,那么工作年限可以从高中毕业年算起。

(3)如果取得学历的情况为:初中→高中→中断N年→非日制本(专)科,那么同上工作年限可以从高中毕业年算起。

(4)如果取得学历的情况为:初中→高中→中断N年→全日制本(专)科,那么工作年限为全日制本(专)科毕业年至今,当然你可能需要开个证明,证明你18岁高中毕业后参加了N年工作。

注册安全工程师年限不够可以先行学习,等工作年限符合报考条件可再行报考。根据安全工程师报考条件可知,考安全工程师一般要求有学历、工作年限。工作年限不够,注册审核不予通过,属于“不符合资格报考条件”的情形。

按照注册规定,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通过之后由于工作年限不够,注册审核内不予通过,属于“不符容合资格报考条件”的情形,一般会出具“取得资格待核实”的审核意见的。

报考者不宜提前报考的。一般可以先行学习,等工作年限符合报考条件可再行报考。你上述情况仍需要符合报考条件后再重新报考并通过后方可注册成功。

192 评论(9)

吃那么一天

四、人机系统可靠性计算 (二)人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人机系统可靠度采用并联方法来提高。 常用的并联方法有并行工作冗余法和后备冗余法。 并行工作冗余法:是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相同单元来完成同一系统任务,当一个单元失效时,其余单元仍能完成工作的并联系统。 后备冗余法:也是配备两个以上相同单元来完成同一系统的并联系统。它与并行工作冗余法不同之处在于后备冗余法有备用单元,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才启用备用单元。 五、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原则 2.高可靠性组成单元要素原则 3.具有安全系数的设计原则 4.高可靠性方式原则 5.标准化原则 6.高维修度原则 7.事先进行试验和进行评价的原则 8.预测和预防的原则 9.人机工程学原则 10.技术经济性原则 11.审查原则 12.整理准备资料和交流信息原则 13.信息反馈原则 14.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13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