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侠女
1.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表示方法。掌握公差共同的选用和示明。
2.认识常用金属材料的机能、试验方法及其选用。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认识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及其选用。了解常用工程份子化合物塑料、特种陶瓷、光纤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及应用。
3.掌握机械产物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设计。认识机械产物的设计程序和基本技术要素,能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零件的辅助设计,认识实用设计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方法。
4.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术,能熟练制订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并能阐发解决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认识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磨)削加工、特种加工、表面涂盖处理、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部实质意义、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认识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了解出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安插原则和知识。
5.认识与职业相干的安全法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认识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创新的理念及应用。
6.认识质量管理和质量包管体系,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了解有关质量检测技术。
7.认识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系统的组成、效用和控制程序的编制。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计算机软体的特点及应用。
8.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机械工程师通常指的是从事机械行业专业人士,我们最常说的机械工程师,指的是职称,也就是中级工程师。此外还有机械工程学会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勘察设计注册机械工程师等。
机械工程师是指在机械工程行业从事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经验和水平的人。机械工程师一般分为三个级别,初级机械工程师、中级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师通常是指三个级别机械工程师的统称,还可以专指中级机械工程师。
胖墩er猫
CAE工程师的职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复杂工程和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把工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车身及底盘零部件强度分析;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开启件运动分析;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车辆振动及噪音分析;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设计分析相关的试验支持工作。
想要成为CAE工程师首先要求汽车/机械/力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其次熟悉HYPERWORKS、PATRAN/NASTRAN、ABAQUS等相关CAE分析软件;且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能熟练应用Catia V5等三维设计软件。然后受过CAE有关项目的培训,有中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就符合要求了。
CAE工程师工作内容:
1、学习SAE/EEC/ECE标准及其他先进国家的标准及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企业中有关产品方面的标准和法规;
2、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车身及底盘零部件强度分析;
3、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开启件运动分析;
4、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车辆振动及噪音分析;
5、根据流程及项目计划完成设计分析相关的试验支持工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CAE工程师
大猪头.
水工混凝土的定义 为了达到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目的,通常需要修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用来挡水、泄洪、输水、排沙等。这些建筑物称为水工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所用的混凝土,称为水工混凝土。 水工建筑物一般体积较大,相应的混凝土块体尺寸也较大,通常称为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由于使用条件比较严酷,因此需按照工程的使用条件和设计要求,注意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使其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水工混凝土的分类 水工混凝土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经常处于水中的水下构筑物;处于水位变化区的构筑物;偶然承受水冲刷的水上构筑物。除此之外,还区分为大体积混凝土及非大体积混凝土;有压头及无压头结构等。水工混凝土的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水工混凝土分类 分类原则 水工混凝土名称 按水工混凝土与水位的关系 1.经常处于水中的水下混凝土 2.水位变动区域的混凝土 3.水位变动区域以上的水上混凝土 按建筑物建成结构的体积大小 1.大体积混凝土(外部或内部) 2.非大体积混凝土 接受水压的情况 1.受水压力作用的结构或建筑物的混凝土 2.不受水压力作用的结构或建筑物的混凝土 接受水流冲刷的情况 1.受冲刷部分的混凝土 2.不受冲刷部分的混凝土 按大体积建筑物的位置 1.外部区域的混凝土 2.内部区域的混凝土水工混凝土的首要核心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中所谓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浇筑体积很大,以至需要考虑并采取措施,解决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在块体内产生的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应变与应力,使之不发生裂缝。 裂缝控制是大体积水工混凝土的首要核心问题。混凝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温度变形。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变形引起的,因此,如何减少温度变形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在水化凝结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因而使混凝土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待达到温度以后,随着热量向外部介质的散发,温度将由温度降至一个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并产生一个温差。如果浇筑温度大于稳定温度(或准稳定温度),这个温差就更大,这时,混凝土因为降温,将产生体积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由于受到基岩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如果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就将出现基础贯穿裂缝。在脱离基岩约束部位,如果混凝土的温度与外部介质的温差过大,形成温度梯度,内部热的混凝土约束外部冷的混凝土的收缩,亦即内部温度场呈非线性分布,也可能出现深层裂缝或表面裂缝。最可能和最危险的情况,是早期的表面裂缝形成弱点,在继续降温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具有破坏性的裂缝。 混凝土浇筑块由水泥水化热引起温度变化与应力,与所浇块体的尺寸大小有关。对小体积混凝土而言,例如断面尺寸或厚度小于数10cm的混凝土构件,由于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散失快,块体内部温度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与初始温度始终保持一致,不构成明显的温度变化,因此水泥水化热基本不产生温差及温度应力。当块体尺寸很大,例如断面尺寸或厚度大于数米以上的混凝土构件,由于混凝土的水泥水化热不能很快散失,而使内部温度升高,有时水泥水化热温升可达15℃~30℃或更高,以后在环境温度影响下逐渐下降,块体内温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热胀冷缩的变化过程,将在块体约束条件下产生温度应力。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混凝土必须浇筑在基岩或者老混凝土上,它们的初始温度条件不仅不同,而且物理力学性能也有差别。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在基岩面上要受基岩约束,因而会产生温度应力。在混凝土内部,由于浇筑的时间不同,散热条件和水泥用量不同等原因,混凝土内将出现非线性温度场分布,出现变形不一致的现象,因而在混凝土内部,也会产生温度应力。在基岩(或老混凝土)附近,基岩(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影响大,温度应力主要受基岩的约束条件控制;在脱离基岩约束的部位,主要受混凝土非线性温度场的约束条件控制,浇筑层面的表面裂缝,主要由水平方向的非线性温度场所决定。垂直方向的裂缝,在脱离基岩约束区以后,主要由垂直方向的非线性温度场所造成,并与坝块浇筑的长间歇期有关。因此,减小约束条件,降低混凝土发热量,是减小温度应力、防止或减小严重危害性裂缝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措施。 水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由于混凝土本身以及混凝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一般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它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归结为材料选用不当或环境太恶劣。正确的观点是:从混凝土的性能、结构型式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系统考察各种可能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经过周密分析从中找出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混凝土裂缝。 从结构角度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其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随着水泥与混凝土的生产和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日益成为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主要收缩现象。同时,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弹性模量、徐变松弛等参数随之变化,造成开裂趋势明显加大。 从材料角度看,引起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因素主要有: (1)化学减缩。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化学减缩,内部毛细管所形成的毛细管张力将导致混凝土裂缝。 (2)不均匀膨胀。水泥中的游离CaO、过烧的MgO水化反应缓慢,在混凝土硬化之后才水化,引起混凝土产生不均匀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裂缝。 (3)混凝土中的碱一骨料反应。水泥中的碱与某些活性骨料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 (4)化学外加剂。某些种类的化学外加剂能使混凝土的收缩值增大;含大量钠盐、钾盐的外加剂使混凝土产生碱一骨料破坏的可能性增大;含氯的外加剂可使钢筋产生锈蚀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5)掺合料。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盲目地大量使用掺和料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如大掺量粉煤灰会使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下降,在养护不好时,混凝土容易在早期出现开裂现象。一些超细的掺合料(如硅粉)在低水灰比下使用时,会造成混凝土产生较大的自缩,使混凝土在早期就出现裂缝。 (6)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合比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很大,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当可引起混凝土开裂。 (7)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必然导致混凝土中薄弱环节的出现,在外力或内应力的作用下,在这些薄弱环节将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在塑性阶段的沉降裂缝,有些就是由于混凝土的均匀性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8)混凝土的密实性。如果混凝土的密实性很差,外界侵蚀性物质入侵的速度将很快,从而使混凝土迅速劣化,由于其力学性能的降低而产生裂缝。 正确地检测与评价混凝土的收缩与开裂趋势,是采取措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开裂的前提。建立防止混凝土早期产生温度裂缝的检测与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绝热温升等参数,包括它们的初期变化,以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和易性好、水化热低、干燥收缩小、抗拉强度高、具有微膨胀性能的混凝土,是减少大坝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外界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环境因素。 水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水利枢纽工程在流域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和耐久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在水工混凝土抗裂性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从原材料的角度研究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原材料方面 (1)水泥。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优先考虑使用中热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的各项性能除满足国家标准外,还根据工程的具体使用情况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水泥的细度,目前工程中使用的中热硅酸盐水泥的细度只有1%~2%,偏细。美国垦务局自1946年开始研究粗磨水泥和缓慢水化水泥的耐久性和抗裂性,他的观点是水泥越细,水化越快,对混凝土抗裂性能越不利。国内的工程实践经验及试验资料也表明,水泥的细度对混凝土的抗裂性有重要影响,为了获得抗裂性能好的混凝土,水泥应稍粗一些,一般水泥的比表面积应控制在250m2/kg~300m2/kg之间,如用筛余量表示,则控制在3%~6%之间。关于中热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为了降低水泥的水化热,要求硅酸三钙(C3S)的含量在50%左右,铝酸三钙(C3A)含量小于4%。而且,由于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含量降低,水化较为平缓,对裂缝的愈合有利。关于水泥的碱含量,为了避免产生碱-骨料反应,水泥熟料的碱含量应控制在%以内。关于氧化镁(MgO)的含量,国家标准规定水泥中的氧化镁含量不宜大于%,水泥生产厂家一般控制在%左右,为了,使混凝土的体积产生膨胀,补偿混凝土在降温过程中的收缩,三峡工程使用的水泥其熟料中MgO含量控制在接近国家标准的上限,即4.0%~4.5%范围内,只要使用得当,对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是有好处的。 除中热硅酸盐水泥外,近年来我国又成功开发出了低热硅酸盐水泥(也就是高贝利特水泥),并且制订了国家标准。这种水泥的矿物组成特点是硅酸二钙(C2S)的含量大于40%。7d龄期的水化热低于260kJ/kg(标准规定),实际生产的水泥的水化热在230kJ/kg左右,早期强度低,但后期强度增长率大,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的效果十分显著,对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是有利的。 中热硅酸盐水泥与低热硅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力学性能及水化热见表2、表3、表4及表5。两种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相差不大,但由于烧成制度的不同,生成的矿物组成有明显差别,中热硅酸盐水泥熟料C3S高,而低热硅酸盐水泥熟料则是C2S高,二者正好相反,这也就决定了两种水泥的性能有较大差别。 表2 两种水泥的熟料化学成分(%) 水泥品种 Si02 A1203 Fe203 Ca0 MgO S03 R20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表3 两种水泥的熟料矿物组成(%) 水泥品种 C3S C2S C3A C4AF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水泥品种 细度(%) 安定性 MgO (%) SO3 (%) 凝结时间(h:min) 抗压强度 (MPa) 抗折强度 (MPa) 初凝 终凝 3d 7d 28d 3d 7d 28d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合格 2:45 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合格 2:46 GB200-2003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12 合格 ≤ ≤ ≥ 1:00 ≤ 12:00 GB200-2003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 合格 ≤ ≤ ≥ 1:00 ≤ 12:00 - - 表5两种水泥的水化热比较 水泥品种 水化热(kJ/kg) 1d 3d 7d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179 239 278 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143 205 227 GB200-2003 42.5中热硅酸盐水泥 - 251 293 GB200-200342.5低热硅酸盐水泥 - 230 260(2)掺合料。近年来,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粉煤灰是一种人工火山灰质掺合料,在混凝土中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由于粉煤灰品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I级粉煤灰的大量生产,粉煤灰也由过去一般作为混凝土填充料使用变为如今作为混凝土功能材料使用。I级粉煤灰由于其含碳量低、颗粒细、球形颗粒含量高,使形态效应、微集料效应和火山灰效应得以充分发挥,起到了固体减水剂的作用。但是,由于粉煤灰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后期,在掺量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缓慢,影响其早期的抗裂性。 矿渣是炼铁的废渣,矿渣经水或空气急冷处理成为粒状颗粒,称为粒化高炉矿渣。粒化高炉矿渣经干燥、粉磨(或添加少量石膏一起粉磨)达到适当细度的粉体称为矿渣粉。矿渣粉用作混凝土掺和料,具有比粉煤灰更高的活性,而且品质和均匀性更易保证,掺入混凝土中不仅可以节约水泥,降低胶凝材料水化热,而且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矿渣粉掺入混凝土中,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抗渗性及对海水、酸及硫酸盐的抗化学侵蚀能力,具有抑制碱一骨料反应的效果等。 优质粉煤灰和矿渣粉在混凝土中使用有各自的优缺点。掺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性能较差,混凝土的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掺矿渣粉的混凝土,早期强度较高,但当矿渣粉的掺量较低时,起不到降低水化热温升的作用,而且矿渣粉的减水作用也不如粉煤灰。若在混凝土中同时掺用I级粉煤灰和矿渣粉,比单掺粉煤灰或单掺矿渣粉具有更好的效果,它们之间不仅能优势互补,而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效应。 硅粉混凝土是一种抗冲磨性能较好、成本较低且施工较方便的新型抗冲磨材料。在被空蚀、磨损破坏的泄水建筑物的修补中,已得到大量应用,并取得成功。但硅粉混凝土早期收缩较大,如养护不当,易发生早期干缩裂缝。 (3)外加剂。高效减水剂、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外加剂及优质引气剂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而且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得以大幅度提高。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可以改变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进而改变水泥及混凝土结构,起到改善混凝土性能的作用,在保持流动性及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掺人引气剂,搅拌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的、稳定而封闭的微小气泡。由于气泡的存在,相对地增加了水泥浆体积,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大量微细气泡的存在,还可显著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由于气泡能隔断混凝土中毛细管通道,以及对水泥石内水分结冰时所产生的水压力的缓冲作用,故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及抗冻性,气泡还可使混凝土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这对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是有利的。 第三代的高效减水剂—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由于具有减水率高、增强效果好、坍落度损失小等特点,已开始在工程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纤维材料。纤维材料如塑料纤维、碳纤维、钢纤维等也得到了应用,这对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限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裂缝是有效的。 配合比设计方面 混凝土是由水、水泥、粗细骨料、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和料组成的多相非均匀材料,合理的原材料选择和科学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具有高性能的基础。在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除了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外,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是抗裂性,也成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多采取“降低水胶比,掺用Ⅰ级粉煤灰,适当加大粉煤灰掺量,掺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严格控制水泥熟料的碱含量与混凝土中的总碱量”的技术路线。实践证明,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和I级粉煤灰联合使用,可使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降低30%左右,这是提高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也是大体积混凝土向配制高性能化方面迈进了一步。 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方面 在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方面,结合宏观试验和微观分析技术,从理论上确定影响混凝土抗裂性的控制因素,通过原材料优选和科学的配合比设计获得抗裂性和耐久性优良的高性能混凝土;利用温度应力试验机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进行研究,建立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评价体系,提出控制大坝混凝土裂缝的综合对策等,主要包括如下: (1)研究新鲜水泥浆中化学外加剂和掺和料的相互作用,掺各种掺和料和化学外加剂的新鲜浆体的微观结构和凝结特性。 (2)使用成熟度概念,将水泥的性能与混凝土早期的应力发展联系起来,建立预测早期裂缝风险和减少裂缝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型,研究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 (3)基于耐久性试验的科学理论,预测混凝土的短期和长期性能,建立包括经济因素的能够预测混凝土寿命的模型。 (4)进行不同的纤维混合混凝土试验,用长纤维提供韧性,短纤维提供强度。另外,混凝土的性能与纤维的尺寸、形状及本身的性能有关,研究用不同尺寸大小的纤维混合,以获得预期的混凝土性能,防止混凝土裂缝。 (5)开发新的混凝土化学外加剂和新型混凝土膨胀剂等。 (6)研究碱-骨料反应下的砂浆微观结构、反应区的应力和产生裂缝的机理。 碾压混凝土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碾压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碾压混凝土是一种可用土石坝施工机械设备运输及铺筑,用振动碾压实的特干硬性混凝土,适用于道路、机场、地坪及大坝工程等。由于碾压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少、发热量低可通仓薄层浇筑,碾压后切割横缝,使温控措施大为简化,具有施工快速、经济等优越性。 碾压混凝土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干贫混凝土,70年代进人世界性的科学试验阶段。此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以及南非等国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1971美国在福特(Tims Ford)坝开始进行碾压混凝土的现场试验,浇筑两层O.6m厚贫混凝土,并得出试验结果。同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在维克斯帕(Vicksburg)工程,次年在洛斯特溪(Lost Creek)工程中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在邦纳维尔(Bonner Ville)坝浇筑碾压混凝土,保护开挖出的基岩,并在洛斯特溪坝溢洪道消力池上浇筑碾压混凝土。1980年在柳溪(Willow-Creek)坝作现场试验,为大面积使用碾压混凝土积累了经验。1974~1979年,巴基斯坦在塔贝拉(Tarbela)工程中,利用就地开挖的骨料和少量水泥拌和的混凝土用于回填修补工程。在隧洞塌方部位、溢洪道消力池冲刷部位及其他修补工程中使用干贫混凝土,并采用土石方施工机械施工。在这个工程中,首次将这种混凝土正式命名为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英国人帕顿(Paton)1971年在国际大坝会议中提出将这种干贫混凝土用于坝体。1973年莫法特(Moffat)提出进一步发挥干贫混凝土的优点,更合理地用于重力坝的论点,使碾压干贫混凝土重力坝的设计思想得以发展。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经过六七十年代不同途径工程实践的摸索,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建成89m高的岛地川坝,在美国建成52m高的柳溪坝。此后的十多年,碾压混凝土坝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逐步应用于高坝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大坝工程项目达200余座,分布遍及五大洲。正在建设的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高达216m(第一期工程达192m)。 我国于1986年在福建坑口水电站建成高57m的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从而填补了我国筑坝领域这一技术空白。此后,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极大重视。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先后建成了18座不同用途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围堰等,还在贵州普定拱坝建设中成功地运用了这项技术,并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我国碾压混凝土坝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建坝的高度正在向200m级冲刺。我国已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在吸取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筑坝技术,在碾压混凝土坝建设中,采用低水泥用量、高掺粉煤灰、复合外加剂等,防渗结构类型多样。这些技术成就标志着我国碾压混凝土坝的建设,无论是建设的规模、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还是重要技术关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碾压混凝土坝在我国之所以发展很快,并成为极有生命力的新坝型,是与该坝型自身的优点分不开的。首先,碾压混凝土坝既具有常规混凝土坝断面小、安全度高的特点,又具有土石坝施工程序简单,可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快速施工的优越性。人们对工程要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碾压混凝土坝中更好地体现出来,这在坝工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其次,我国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是依靠科学技术、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八五”期间还将碾压混凝土坝关键技术研究列人国家重点科学攻关计划,组织设计、科研、建设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协同攻关,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使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和施工技术日臻成熟。 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筑坝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问题、事物认识的不断发展,有不少技术问题尚有待深化提高。工程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其特点的坝工设计理论,制订相应的设计准则。针对连续浇筑上升新施工方式及层面胶结特性,合理确定大坝抗滑稳定分析方法及安全准则,寻求更为合适的渗流控制技术,探索开发碾压混凝土新坝型。这些不同的领域都有一些高难度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传统的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通常有两类:一是围堰排水保证混凝土构筑物的质量,先期工程量大,工程造价高,工期长。另一种是利用专用施工机具,把混凝土和环境水隔开,将混凝土拌合物直接送至水下工程部位以确保混凝土质量,主要有导管法、泵送法、开底容器法等;容易受水冲刷造成材料离析,水泥流失,常采用提高混凝土设计标号、舍弃与水接触部位混凝土来保证施工质量。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从材料入手,使混凝土拌合物在水中浇注不离析、不分散,水泥不流失,能自流平、自密实,凝结硬后其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与普通混凝土相近。 1974年原联邦德国首先研制成功并发明专利,其商品名为Hydrocrete,外加剂名称UWB(Under Wasser Beton)。1977年用于北海油田水下220m的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在水中有落差时不离析,能自流平、自密实,强度满足25MPa的要求。1978年日本购买该专利,80年代初开发出本国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典型工程如海滨核电站基础,濑户大桥,关西机场,青森大桥,阪神高速公路,明石大桥主塔基础等大型工程,在日本用量已达数百万m3。英国的Fosroc技术公司、Taylor Woodrow工程公司,美国的伯克力大学、陆军工程兵团等,曾在哥本哈根一个港口工程钢板加固和其他桥架工程中使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施工、塞蒲路斯大型船坞工程、西非冈比亚桥梁建筑、比利时海防工程水下大面积混凝土修补工程、苏格兰西海岸防波堤工程等也都曾成功地使用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于1983年立项,1987年首先研制成功的UWB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絮凝剂,1990年研制的SCR型絮凝剂以及2003年研制的UWB-II多糖型絮凝剂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石油集团公司标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规范》同时公布实行;形成了我国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产品、施工等系列配套技术。 此外,长江科学院、南京水科院、二航局科研所、华东院、水电科学院、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也曾进行过研究。如二航局科研所的PN型絮凝剂在南京空军后勤部水运大队修理所船台滑道水下节点工程及九江客运码头修补断桩工程中应用;南科院在新安江水电厂大桥中墩加固工程及湖南马迹塘水电厂浅孔护坦补强工程中应用。 由于多糖类絮凝剂配制的不分散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小,泵送阻力小,搅拌时间短,抗分散性好,在工程应用中已基本取代了早期的聚丙烯类絮凝剂产品。
晴天花生
机械工程师考试大纲 Ⅰ.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和表示方法。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和标注。 2.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试验方法及其选用。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及其选用。了解常用工程塑料、特种陶瓷、光纤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及应用。 3.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设计。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基本技术要素,能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零件的辅助设计,熟悉实用设计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方法。 4.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制订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并能分析解决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熟悉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磨)削加工、特种加工、表面涂盖处理、装配等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技术内容、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某些重点。熟悉工艺方案和工艺装备的设计知识。了解生产线设计和车间平面布置原则和知识。 5.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熟悉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创新的理念及应用。 6.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掌握过程控制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了解有关质量检测技术。 7.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数控(CNC)系统的构成、作用和控制程序的编制。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及应用。 8.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Ⅱ.考试内容 一、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1.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1)图框 (2)图线 (3)比例 (4)标题栏 (5)视图表示方法 (6)图面的布置 (7)剖面符号与画法 2.零、部件(系统)图样的规定画法 (1)机械系统零、部件图样的规定画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的画法 齿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 花键的画法及其尺寸标注 弹簧的画法) (2)机械、液压、气动系统图的示意画法(机械零、部件的简化画法和符号 管路、接口和接头简化画法及符号 常用液压元件简化画法及符号) 3.原理图 (1)机械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2)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3)气动系统原理图的画法 4.示意图 5.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1)尺寸标注 (2)公差与配合标注(基本概念 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方法) (3)形位公差标注 6.表面质量描述和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表面质量的标注符号及代号 (3)表面质量标注的说明 7.尺寸链 二、工程材料 1.金属材料 (1)材料特性(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 工艺性能) (2)晶体结构(晶体的特性 金属的晶体结构 金属的结晶 金属在固态下的转变 合金的结构) (3)铁碳合金相图(典型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 碳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4)试验方法(拉力试验 冲击试验 硬度试验 化学分析 金相分析 无损探伤) (5)材料选择(使用性能 工艺性能 经济性) 2.其他工程材料 (1)工程塑料(常用热塑性工程塑料 常用热固性工程塑料 常用塑料成型方法 工程塑料的应用) (2)特种陶瓷(氧化铝陶瓷 氮化硅陶瓷 碳化硅陶瓷 氮化硼陶瓷 金属陶瓷) (3)光纤(种类 应用) (4)纳米材料(种类 应用) 3.热处理 (1)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 铸铁热处理 有色金属热处理) (2)热处理设备(燃料炉 电阻炉 真空炉 感应加热电源) (3)热处理应用(轴类 弹簧类 齿轮类 滚动轴承类 模具类 工具类 铸铁、铸钢件 有色金属件) 三、产品设计 1.新产品设计开发程序 (1)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 产品定位 可行性分析报告) (2)概念设计(设计要求 功能分析 方案设计 设计任务书) (3)技术设计(工作内容与要求 机械结构设计 设计计算说明书) (4)设计评价与决策(评价目标、准则 评价方法) 2.机械设计基本技术要素 (1)强度、刚度 (2)结构工艺性设计(可加工性设计 可装配性设计 可包装运输的设计原则要点) (3)可靠性(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可靠性设计) (4)摩擦/磨损/润滑(摩擦定律 磨损定律 影响摩擦磨损的因素 减少摩擦与磨损的方法) (5)机械振动与噪声(基本概念 振动、噪声产生的根源与危害 防止和降低振动、噪声的策略措施) (6)安全性(安全设计的原则 防护设计) (7)标准化、通用化 3.机械零、部件设计 (1)机械传动及其零、部件(齿轮的功能特点及设计计算 轴的功能特点及设计 丝杠的功能特点及设计 带传动的功能特点及设计计算 减速器的功能特点及设计选用 调速器的功能特点及设计) (2)联接、紧固件(螺栓联接的功能特点与设计 键的功能特点与设计计算 销的功能特点与设计 联轴器的功能特点与设计计算 过盈联接的功能特点与设计) (3)操作调节与控制件(弹簧的功能特点与设计 离合器的功能特点与设计 制动器的功能特点) (4)箱体/机架件(箱体、机架的设计准则 箱体、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 箱体、机架的设计步骤) 4.气动、液压的传动控制系统 (1)常用气动、液压元件(控制阀 泵和马达) (2)气、液传动原理及系统设计(气动系统基本管路设计 液压系统基本管路设计) (3)常见故障诊断与维护 (4)密封设计 5.电气传动基础 (1)电动机(直流电动机 异步电动机 同步电动机) (2)电气调速(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3)电气制动(直流电动机制动 异步电动机制动) (4)电动机的选用 6.设计方法与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 应用) (2)实用设计方法(工业造型设计 优化设计 人机工程 反求技术 模块化设计 有限元分析 快速原型制造) (3)现代设计方法(并行设计 智能设计 生命周期设计 绿色设计 创新设计) 四、制造工艺 1.工艺过程设计 (1)工艺过程基本概念(生产过程 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工艺规程设计的依据、程序和主要问题(工艺规程设计的依据 工艺规程设计的程序 工艺规程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3)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对象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目的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内容) (4)定位基准选择(基准的概念 精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 (5)工艺路线设计(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阶段的划分 加工顺序的安排 工序的合理组合) (6)加工余量确定(加工余量概念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7)工艺尺寸计算(工艺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基本的工艺尺寸链求解 综合的工艺尺寸链的图表计算法) (8)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工艺方案的评价原则 工艺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9)典型零件工艺设计示例(箱体件的加工工艺 主轴加工工艺 圆柱齿轮加工工艺) 2.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 (1)工艺装备及其类型(工艺装备 工艺装备的类型) (2)工艺装备选择的依据(工艺方案 工艺规程 工序要求与设备 本企业的现有工艺装备条件 各类工艺装备的标准、订购手册、图册及使用说明书等) (3)工艺装备的选择与设计的原则 (4)工艺装备选择的程序 (5)工艺装备设计程序 (6)工艺装备设计(或选择)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7)工艺装备的验证(工艺装备验证的目的 验证的范围 验证的主要内容 验证的方法) 3.车间平面设计 (1)车间生产设备布置原则 (2)产品种类与生产分析(按产品(或流水线、生产线)的设备布置方案 按工种(或专业化)的设备布置方案 成组(或单元)设备布置方案) (3)车间设备的布置方式(机群式布置 流水线布置) 4.切(磨)削加工 (1)切(磨)削加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金属切削率 切削力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刀具耐用度 切削加工方法与特点 经济加工精度) (2)车削(常用车削方式 典型车削加工表面类型 车床类型与适用范围 典型的车削加工(非数控车削方法) 新的车削技术) (3)铣削(常用铣削方式 典型铣削加工表面类型 铣床类型与适用范围 典型零件表面的铣削 超精铣削) (4)磨削(常用磨削方式 典型磨削加工表面类型 主要磨床类型与适用范围 典型零件表面磨削) (5)影响切(磨)削加工质量的因素和改进措施(工艺系统方面的因素 工艺过程的因素 环境因素 提高切削加工质量的原则措施) (6)切削用量的选择 (7)切削用的工夹具(机床夹具 切削刀具) 5.特种加工 (1)特种加工方法与特点 (2)电火花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 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过程 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 影响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质量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3)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过程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设备 线切割加工的主要工艺质量指标 影响工艺经济性的因素与分析) (4)激光加工(激光加工原理、特点和分类 激光加工设备 激光打孔 激光切割) (5)超声加工(超声加工的原理与特点 超声加工设备 超声加工工艺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超声加工的应用) 6.铸造 (1)铸造及其特点(铸造工艺基础 铸造工艺设计 铸造工艺文件) (2)砂型铸造(造型材料 铸铁件铸造 铸钢件铸造 铜、铝合金铸件铸造) (3)金属型铸造(铜合金铸件 铝合金铸件) (4)压铸(压铸件的结构 压铸合金 压铸机) (5)熔模铸造(熔模铸件的结构 熔模铸造的工艺参数 模型壳的特点及应用) (6)铸造工艺装备(模样 模板 芯盒 砂箱) 7.压力加工 (1)压力加工及其分类(压力加工的涵义和特点 压力加工的分类与应用) (2)锻造(自由锻 模锻) (3)冲压(冲压加工的特点 冲压工艺分类 冲压工艺的应用要求) (4)影响锻压加工质量的因素及其提高的措施 (5)压力加工用的工艺装备(冲压模设计 热锻模设计 胎模结构设计 快速经济制模技术) 8.焊接 (1)焊接方法和特点(熔焊工艺基础 弧焊电源及其特性 焊接工艺) (2)电弧焊(手弧焊及其设备 埋弧焊) (3)氩弧焊 (4)气焊(气焊与气割设备选用 气焊工艺参数的选择 气焊工艺参数的选择) (5)焊接工艺装备(焊接用夹具 焊接辅助加工装置 焊接操作机) 9.表面处理 (1)表面处理的特点和分类(表面处理特点 表面工程技术分类) (2)涂装技术(涂装材料 涂装工艺与装备 涂膜干燥 典型产品涂装 涂膜质量的评价) (3)热喷涂技术(常用热喷涂工艺分类和热喷涂技术特点 热喷涂工艺流程 热喷涂工艺方法 热喷涂材料 热喷涂技术的应用 热喷涂涂层质量评定) (4)电镀(电镀的实施方式 电镀的工艺过程 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 电镀种类及应用 电镀层质量评价) 10.装配 (1)基本知识(组装、部装、总装 装配单元、基准零件与基准组件、基准部件 装配精度 影响装配质量的主要因素) (2)装配尺寸链及装配方法(装配尺寸链 装配方法) (3)装配方法类型及其选择(完全互换装配法 部分互换装配法(亦称大数互换装配法) 选择装配法 修配装配法 调整装配法) (4)典型部件装配(滚动轴承部件装配 圆柱齿轮传动部件装配) 五、管理/经济 1.安全/环保 (1)设备维护保障(保养)与安全操作(设备的维护保障(保养) 加工和起重机械的安全 机器人、数控机床和自动生产线的安全技术) (2)常见劳动安全与卫生防范(防火、防爆 防触电和静电 防噪声) (3)环境保护(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技术 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 清洁生产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介绍) 2.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法律知识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机械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 (4)财务及税务制度(会计基本制度 财务三表 税种、税率) (5)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 专利法 商标法 著作权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6)现代企业制度相关法律(公司法 合同法 招投标法 生产许可制度) (7)WTO规则和政府产业政策(历史和我国的承诺 WTO基本原则 WTO的四大宗旨 反补贴与反倾销 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3.工程经济 (1)经济学基本概念(需求 供给 供给和需求平衡 市场 市场经济 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2)成本分析(成本的分类 量—本—利之间的关系 量—本—利分析) (3)价值工程(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实施价值工程的基本程序 产品功能分析 产品功能评价 提出改进设想 分析与评价方案 试验,检查,评价效果) 4.管理 (1)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重要性和工作性质 管理的基本职能) (2)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制 两权分离 企业财产组织形式 公司治理结构) (3)生产率分析与提高(生产率 方法研究 时间研究 熟练曲线) (4)物流基础(物流及其系统的基本概念 制造企业的物流系统 常用物料搬运设备的特点及选用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5)现场管理(5S活动 定置管理) 5.管理创新 (1)制造模式的变化和先进制造模式(制造模式从大量生产开始 成组技术、数控技术和单元制造——多品种成批生产的解决方案 当代的先进制造模式) (2)MRP/MRPⅡ/ERP (MRP MRPⅡ ERP) (3)精益生产(准时制(JIT)生产 看板管理) (4)项目管理(项目及项目管理概念 项目管理三要素和目标 项目管理的过程和内容) (5)灵捷制造(灵捷制造战略产生背景 灵捷制造战略的基本概念 企业灵捷化案例) 六、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1.质量管理/质量保证 (1)质量/产品质量(质量定义 产品质量和质量特性 产品质量的形成与质量职能及职责) (2)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含义 质量管理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3)ISO 9000族标准与质量体系(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与内容 质量保证和质量体系建立) (4)质量认证(质量认证的类型 产品质量认证 质量体系认证) 2.过程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概念 (2)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统计分析表 排列图 因果图) (3)统计过程控制工具(直方图 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Cp 控制图) (4)相关分析(相关图(散点图)法 回归方程法 相关分析在质量控制中的用途) 3.计量与检测 (1)产品制造中的计量与检测 (2)几何量测量(测量基准 长度测量用的器具 角度测量器具 形状测量器具) (3)机械量测量(力、重量的测量 力矩的测量 位移测量 转速测量 振动测量) (4)其他物理量测量(温度测量 压力测量 噪声测量) 七、计算机应用 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1)微机的构成及种类 (2)常用微机的结构性能特点(十六位微机(8086/8088CPU)的结构性能特点 八位微机(Z80CPU)的结构性能特点 单片机的结构性能特点 I/O接口及存储器的扩展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3)微机软硬件的选用原则 2.计算机仿真 (1)仿真的基本概念 (2)计算机仿真的发展和意义 (3)计算机仿真的一般过程 (4)仿真在CAD/CAPP/CAM系统中的应用 3.计算机数字控制(CNC) (1)CNC控制程序编制基础(CNC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及步骤 普通程序格式及典型程序代码) (2)CNC程序编制方法(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 手工编程举例 程序语言方法自动编程流程及APT编程简例普通程序格式) (3)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 4.CAD/CAPP/CAM/CAE (1)CAD/CAPP/CAM的基本概念 (2)CAD/CAPP/CAM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 (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4)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 (5)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6)CAD/CAPP/CAM的应用状况 (7)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 八、机械制造自动化 1.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及其技术内容分类 2.加工作业自动化(设备自动化) (1)刚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普通的自动化机床 组合机床 刚性自动线) (2)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数控机床 加工中心) 3.物流自动化 (1)物流概念和功能 (2)物流自动化设备分类(上、下料/装卸自动化设备 传输/搬运自动化设备 存储自动化设备) 4.信息流自动化 (1)信息涵义与信息流/信息系统 (2)信息源 (3)信息采集/输入 (4)信息处理 (5)信息传输与交换 (6)信息存储 5.管理自动化 (1)管理含义及其自动化基础 (2)MRP-Ⅱ 6.常见的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系统 (1)DNC系统 (2)FMC(柔性加工单元) (3)柔性自动线(FTL) (4)FMS(柔性制造系统) (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Ⅲ.有关规定和说明 一、考试形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分两个单元分别进行,均为笔试。 第一单元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中所有考题应考者一律必答。应考者需携带计算器、三角板和圆规。 第二单元考试时间为2小时。试卷中包含必答题和选答题。应考者可携带《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需携带计算器、三角板和圆规。 第一单元试卷满分为120分,第二单元试卷满分为80分。两个单元满分之和为200分,120分为及格分。 二、命题原则 1.命题以本大纲为依据。 2.考试命题覆盖本大纲所规定的所有考试内容,适当突出重点内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本大纲的重点内容为设计/制造和管理/经济(含质量管理)部分。 3.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核,即注重考核应考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用性、实用性考题为主。 4.考试题型为选择题、简单应用题和综合应用题。第一单元考试试卷中,含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单应用题,满分为120分;第二单元考试试卷中,含40分的简单应用题(考生必答)和40分的综合应用题(考生选答),满分为80分。综合应用题将按设计/制造和管理/经济两个侧重面命题。 5.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解”、“熟悉”和“掌握”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熟悉”和“掌握”层次的知识,进行任务分析、论述、计算、绘图以及简单设计的基本能力。 6.试卷中合理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易、较易、较难、难)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三、辅导材料和参考书 《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资格认证中心 《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丛书》有关分册 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大学本科有关教学用书等。 Ⅳ、样题示例 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 1.塑性最好,具有高抗拉强度、高延伸率且变形最小,适合用作需要注入模型的产品的工程塑料是 A)聚碳酸脂 B)聚苯乙烯 C)酚醛塑料 D)环氧树脂 2.铸模中的冒口是为了 A)帮助提升模具 B)与上模箱固定 C)加强拔模斜度 D)铸件冷却时补充金属 二、简单应用题 下列各步骤是一般零件拟定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它们是:工艺分析,选择毛坯,确定各工序的机床,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编制工艺卡片,拟定工艺顺序,技术要求分析,共7项(顺序已打乱),请按合理顺序排列,并简单说明工作内容。 第二单元 一、简单应用题 1.下图为一活塞支承在螺纹端盖上,试分析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绘出改进图)。 二、综合应用题 1.齿轮是机器中最常用的传动件,一般要求其传动平稳、强度高、硬化层深、耐磨和尺寸稳定,如果是批量生产的圆柱齿轮,试问应选用何种材料,何种方法制作毛坯,整个工艺过程(含冷、热加工)的流程应是怎样?为什么? 2.有一零件的尺寸加工要求为 ,在一台普通车床上加工50个样件,得到的尺寸如表所示: 样品 样本号 X1 X2 X3 X4 X5 1 2 3 4 5 6 7 8 9 10 请根据这些数据 (1)计算该车床的工序能力指数并绘出其尺寸和公差带的分布图和评价该机床的能力。 (2)绘制出控制图。 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遵守道德规范,并提供以下有效文件: ⑴.大学毕业证; ⑵.工程师外语培训合格证书(外语四级证书或人事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分中心及我会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⑶.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合格证明(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模块合格证书及我会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⑷.机械工程师“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合格证书; ⑸.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布的《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中所规定的一门课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⑹.实际工作经历,专科毕业四年以上(非机械类需六年),本科毕业三年以上(非机械类需五年),同等学历者十五年以上,申请人必须有一年以上在生产、科研企业工作经历; ⑺.提供工作总结报告(由本人岗位上级写出工作业绩评语并需经单位领导签署意见及公章证明)。 资格考试 凡申请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人员,必须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资格考试每年11月份举行。 资格认证申请资料 ⑴.按“条件”要求的内容、顺序装入资料袋或装订成册; ⑵.证件照2张(其中1张贴在申请表上); ⑶.申请表由申请者从网上()下载。
佑玲天涯
初级申请条件(1) 中专毕业1年见习期满,认定"员"级;(2) 大学专科毕业1年见习期满,再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认定"助理"级;(3) 大学本科毕业1年见习期满,认定"助理"级;(4) 获硕士学位后,再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取得硕士学位前,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年以上的,可减1年),认定"中级";(5) 获博士学位后,认定"中级";(6)获博士学位后,认定“中级”;(7)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满2年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可以认定“副高级”。中高级职称申请条件:申报中级职称的,必须获得初级职务资格后任职满四年;申报高级职称的,必须获得中级职务资格后任职满五年。初级职称提供以下材料:1、学历证复印件2、身份证复印件二张3、照片四张(表上贴二张交二张一寸照)4、初任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5、单位年度考核6、单位工作证明或者劳动合同中高级职称提供以下材料:(1)《参评人员资格审查意见表》1份(2)《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其中高级职称需填写近五年考核表每年一份,中级职称需填写近四年考核表每年1份;(3)《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表》2份(4)《个人述职评议情况表》1份;(5)《送审材料审核责任卡》1份(6)《个人述职报告》5份,主要内容为本人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主要业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7)与本专业岗位相关的专业论文1篇,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