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2

大筷子93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卓越工程师培训课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米粒圆又圆

已采纳

一样的老师,卓越班课程紧凑大四实习时间长,他们是改革的先驱,相当于实验班,白鼠

卓越工程师培训课程

123 评论(9)

水云间秋忆

卓越班都是好老师教课,学生都是尖子生。很好

108 评论(10)

陌o惜妍

试论“卓越电气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

论文摘要:结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的现状,提出了学生经过大学阶段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探讨了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这些知识要素的意义和做法。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248 评论(12)

敏足一世

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20xx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目的在于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这表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和行业及企业的密切合作,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该计划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并于2010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之一,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为首批5个试点专业之一。因此,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提高我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大举措及其对我校化工工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学生选拔方案

我校化学工艺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为山西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年招收本科生合计4个班,将近120名基础良好的学生。

首先,新生报到后,我们就组织教师给学生讲解教育部设立化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意义,并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基础实验室,使他们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及化工基础有了初步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卓越工程师报名申请表,并组织笔试;笔试题由学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授给出,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及英语水平)、思维方法、细心程度及其对化工的初步理解和认识。然后,根据笔试成绩选出前50名学生参加面试。面试工作通常分为两个部分,面试组成员由3-4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面试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沟通能力、就业理想、成长经历、吃苦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根据面试组成员打分结果进行第二轮选拔,选出前25名学生作为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单独编班。从2010年到2012年,每年约有25名学生组成试点班。

二、培养计划的总体构思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才是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也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之所在。为此,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学院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主要课程还是以化工工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总学时数由原来的2400降到1998。具体学时。

三、实践的办学特色

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彰显该校办学的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卓越班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相关课程的实验和设计,一方面是企业实践。本文以企业实践环节为主来阐述我校的实践办学特色。

针对本校化工工艺教师科研方向的特点及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的实际情况,学校与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培训中心。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每学期(从第2学期到第6学期)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去与所学课程相关的现场实习,并有教师讲解;要求学生第7学期在企业实践半年时间,做到顶岗实践。在此期间,企业负担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费用,学校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在最后一学期,学生根据所在实践企业的技术路线或企业的技改等情况提出毕业设计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工作方案,让学生在企业里完成工作,回学校进行答辩。

四、展望未来

就我校化工类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由于学校实行岗位考核制度,教师普遍感觉科研压力较大,很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研究及实践锻炼中去。2.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相关企业导师的聘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仍处于摸索阶段。3.学生与企业的接触还没有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相关的安全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4.目前学生所采用的分散式实习体系需进一步摸索和探讨。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设立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职教师队伍,在岗位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他们安心于卓越试点班的教学;尽早出台关于企业导师的聘用报酬方案及指导学生实践的方案;尽快和企业建立学生分散实习所涉及的学习效果考核标准、实践费用,以及人身安全等制度。

五、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需要。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人才选拔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全面的人才培养教学平台的构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化工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路径,希望在今后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能供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借鉴。

17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