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5

千年紫檀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质量工程师培训心得体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优米酱

已采纳

这就看你是培训什么样的人才了吗?你好像是可以用那个做饭的,那那肯定就是写总结就是。做的菜很好,嗯,口味香甜,嗯,入口即化。

质量工程师培训心得体会

320 评论(8)

风晓晓你知晓

文/烨子 2004年大学毕业,2006年进入医药行业,大部分的职业经历都在质量管理领域,掐指算来已经10年余,在质量管理领域算不上老人,也算得上半个资深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我一直比较关注,记得很多年前,我曾看过群英医药总经理写的一篇文章,关于药企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那时,我刚入医药行业,对于质量管理也还完全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按照GMP的要求办事,日常工作做的比较多的也就是文件起草、现场监督等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自己对GMP的理解渐渐深刻,觉得质量管理就是按照GMP要求做工作。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随着自己认知的拓展,才知道质量管理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GMP是医药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而真正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那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做了个假的质量人,做了个假的质量管理工作。什么小质量、大质量。流程管理、卓越绩效、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业务重组等这些从未接触过,自己连质量人经常用的新旧7工具都没怎么用过,实在是妄称质量人!我不太清楚其他药企质量人的感觉是否如此,至少我自己是挺有挫败感,感觉自己做了多年的质量人,只会按照GMP办事,把GMP看成了质量管理的全部,自己实际连质量管理专业的门都还没摸着! 我想,时至今日,很多药企的质量人可能也犯了和我类似的错误,错把GMP当成质量管理的全部,而没有跳出行业,真正去用心了解什么是专业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到如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产品质量靠检验出来发展到如今的产品质量来源于设计的变化,质量管理工作也从关注产品质量这个点提升到流程质量到如今公司经营质量层面,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小质量到大质量,内容越来越丰富,对我们质量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质量人需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既然,质量管理是个专业的活,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一样,都是企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那么,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或者说作为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多年前曾在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看到一些关于质量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前几年,偶然看到ASQ(美国质量协会)首席咨询师洪枫博士写的一篇文章,《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职业经理人定位》( ),文章均提到质量人的生涯规划,洪枫博士以2万多字的文章来阐述我们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及我们质量人的定位和发展,对我们质量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指导意义。里面提到质量管理通才和专才的发展路径以及如何打怪升级才能达到目标。有方向、有路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努力了。尤其是洪枫博士在最后部分答学院代表问题的时候阐述了自己对成功职业生涯的理解:一个所谓成功人士,360行不管哪一行,只要是他喜欢的、擅长的,还能给他和家人带来一点财富的东西,就算成功了,未必是大富、大款才是成功人士,其实答案就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质量人,同时也是一名受训的生涯规划师,在洪枫博士的基础上,关于质量人的生涯规划我想做一些补充。 首先,我想把澄清一个概念,生涯规划是动态的,按照大部分人的规律,我们一生的职业生涯大概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生存期,然后是发展期,最后才可能会有自我实现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心。生存期,主要就是有份工,能赚钱养活自己,所以,有些人是迫于无奈进入质量管理领域,有些是误打误撞进入,还有些是有规划地进入,早就想好了要在质量领域做一番事业的,我是属于第二种。但不管是何种情况,刚入职场的前几年首先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所以,没有多少可挑选的余地。 渡过了生存期,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发展的问题,对于质量管理工作,有些人越做越喜欢,而且也擅长,所以,慢慢的,不仅仅是把它看成一个工作或者职业,而是把它看成一份事业,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最后也真有可能干出一份事业,有一些人,工作几年后,经过探索,发现自己有更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于是退出这个领域,进入新的领域。这两类人,其实都比较少,大部分人是第三种:一直在质量管理领域做着,但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要干这个,也没有探索出自己真正的兴趣、能力,就一直呆在这个领域,但为了不被淘汰,为了养家糊口,也必须硬着头皮去学习,去提升自己,逼迫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这一类的人,我觉得按照洪枫博士的思路,了解清楚自己适合做通才还是做专才,然后按照相应的路径去发展,基本也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职业生涯。 但是,职场发展犹如金字塔,越到顶层岗位越稀缺,客观环境决定了80%的质量人无论走通才(管理岗位,比如部门经理、总监、总经理)还是专才方向(质量专家:比如质量总工程师),都难以到达顶点,但当缺乏挑战的时候又会遭遇职业瓶颈,面对这些情况,该如何规划。 跨过生涯发展阶段,进入自我实现阶段,我们所有的努力,并不多是为了发展,发展,发展,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如果质量管理本身就是你想要的,那就当我这句话没说。但更多人并非如此。 所以,在生涯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学会拓宽自己的视野,采用生涯四看的办法,去看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何谓生涯四看?简单说就是我们可以采取向上看、向内看、向左右看、向外看四个方向帮自己发现更多的可能,向上看、向内看就是向管理层级和专家方向的发展路线,其实就是洪枫博士提到的通才和专才发展路径。 向上看,你可以从一个普通一线的质量管理人员(比如检验人员、质量工程师)向质量主管、质量经理、质量总监、总经理这样的管理路线晋升。这是目前职场大部分选择的路径。 向内看,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专业,比如你从一个质量工程师起步,慢慢变成高工、质量总工程师,可以专注体系,也可以专注现场改善,也可以精益生产等等,每一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都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你还可以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方法、理念、心得。还有机会走上管理咨询、培训工作。这条路径,在我们国内,目前要走通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才可能有机会。我在参加注册质量工程师培训的时候,就曾遇到一个授课老师,这个老师早年在企业里做质量管理工作,后来通过努力,考上博士,成为一名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高校老师,讲授质量管理相关课程。 向左右看,其实就是在企业里向其他职能部门发展或者向相近的行业去发展,当往上的管理通道被堵,往专家方向发展又缺乏平台,为了应对生涯发展阶段后期的职业倦怠,不妨把眼光向企业内其他职能部门看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生产、物流等部门,让自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 向外看。这是最后一种退路,在质量管理领域,既无向上发展的动力,也无向内发展的机会,也无向左右发展的兴趣,那么,不妨在8小时之外,探索、发展一个自己的爱好,来弥补自己职业上的平衡,如果能把自己的爱好持续浇灌,未来发展成自己的职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上,就是我对质量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点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但都不平凡,愿我们质量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涯。

323 评论(12)

南宫爱默

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人生中就是这样,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每一次的实践就是一次挑战,我们能害怕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能,不会,也不可以害怕挑战。我们之所以培训,目的就是增强我们挑战的信心。我不知道别人通过培训学到了多少,感受到了多少,了解到了多少。只知道通过培训自己感悟颇深。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见过的听过的,没见过的没听过的统统包含在内。宋老师讲的创新与实践虽说我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不过通过各位干部的发言,我知道那是对我们以后产生影响的一次培训。总结会上各位干部积极发言,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一次培训是成功的。还有一点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机会,这样一个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培训,相信大家都学到了很多,可我有一种新的感觉:“学到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以前的学习中自己并没有注重某一方面的学习,只是知道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从来不管对与错,也从来不管为什么,只是盲目的走路,学习。上大学以后感觉就变了很多,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学习不再是片面的,是一种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只从这一点上说,这就要比以前的学习系统化,毕竟涉及到专业知识。在这里学习越多,感觉以前了解的东西越少,然后就会努力的或者是刻意的去找这方面的书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是越学,感觉自己知道的越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一颗想充实自己的心,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同时也有一颗向前的心。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自己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所学的用到工作中。其次在我们的电教理论培训中,于丹教授讲的一段话让我受益良多:“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完全体会但至少也回味很多次。他要求我们要干什么?脚踏实地!不管从哪一方面说,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学习中积极的表现自己。也是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的改正。“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于丹教授讲座中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它不单单注重那个“孝”字,同样也注重那个“先”字。“孝”字讲的是孝敬长辈,提倡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先”字,确是讲的第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往往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精神,这难道不应该值得我们去注意吗?再次,在金正昆教授讲的礼仪中,主要是从“互动、沟通、形象”三个关键词入手,完整的讲解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在交往过程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以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接待礼仪、办公礼仪、公关礼仪的基本行为规范。同时也说明,了解现代礼仪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掌握的利益规范,熟悉和掌握现代礼仪文化,既是职业特殊性和工作严肃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新型学生干部良好形象的目标要求。随着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这是学习礼仪的意义。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完善自己这方面的不足。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是一种以理论形式的全面培训,也是我们学生干部组建以来第一次综合的培训。在这次培训结束以后,我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把每次的培训都能很好的吸收,是自己的能力以及学习,工作都有一次质的飞跃。”

21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