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9

zhouqian0825
首页 > 导游证资格证 > 导游证终于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啃鲍鱼的螺丝

已采纳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选择,比如找什么样的工作,买什么样的衣服,找什么样的老公等等。 当面临选择无从下手时,总有人跳出来,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诉你:这件事情应该这样那样,关键他也没有经验,但就是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别人都要听。 但请你记住一句话;当你决定做什么的时候,不要太依靠别人给的建议,只管去做就是了 。01 当你想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周围一定有很多人是不看好的吧。 在我们写作群里有一位学姐,现在在文化事业单位,同时也是2个平台的签约作者,目前已成立自己的原文代写工作室,号称给个关键词就能出一篇文章,每月光兼职写作收入这一项平均为一万左右, 学姐的经历可以说非常励志,之前是一名普通工人,工作非常枯燥,看到周围人的生活,仿佛一眼就可望到头。这时忽然想起了年少时期的憧憬,想起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于是下定决心,报了成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报考时很多人都不看好,首先是来自家人的不理解,都在劝学姐:你都四十多岁了,还这么折腾干嘛,再等几年退休了,在家看孙子不好吗? 有亲戚知道学姐在自考和写作的事情后,很不屑的说:你写那个有什么用,有那闲功夫还不如歇口气呢! 朋友知道后,也都不理解,都这么大年纪了,记忆力也不好,面临十几个科目的考试,胜算太低,考不过还浪费钱,有那点钱还不如存起来呢。 但是学姐就是不甘心,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在周围充满质疑的声音中坚持了下来,成人自考用时5年,成功拿到毕业证。之后进入文化事业单位工作,很多人都非常惊讶,以为她是托关系进去的,其实学姐靠的是自己的能力。 现在学姐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业余时间写写平台的约稿,已经靠写作达到了财务自由的程度。而之前嘲笑过她的亲戚,已经变的白发苍苍,还在为了钱的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我们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途中,总会有人阻拦,能不能避开这些人和事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看我们对想要事物的执着程度了。 02 我朋友婷婷,学历不高,却误打误撞的进入了中科院某产业化单位。 由于工作原因,办公软件用的很多,她平时很少接触办公软件,只会简单的操作,因为办公软件操作不熟练,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好意思问,因为每个人都很忙,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自己的时间来教别人,所以每次处理文档时都比较费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婷婷决定报培训班提升下自己办公软件的短板。被一个朋友知道后对她说:报什么培训班啊,现在网上的课程一搜一大堆,用的着花那个冤枉钱吗? 婷婷想了下好像有道理,于是自己在网上找免费的课程来学。 由于听从朋友出于节省的建议,出现了一些状况;网上的免费课程很零散,到用到某个功能时根本找不到,每次接到新任务,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网上搜索相关课程信息,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经过这些状况后,婷婷发现,不能听从朋友省钱的建议,浪费大量时间去找免费资源,这么做会导致工作量的加大,还是报了培训班进行学习。 通过系统学习后。终于可以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处理文档的速度快了不止一倍,终于不用在接到任务时进行大量的查找,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不能一味听从别人的意见。 如果听从别人意见出现自己接受不了的问题,他们反而会说:谁让你听我的了。 03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放弃了到手的机会,可能几年内,甚至这辈子就错过了。 之前在旅行社工作,下定决定要考国家导游证(那时旅游局查的不严,可用省级导游证上岗,改革后只能持国家导游证上岗)。 我想和之前旅行社工作的朋友一起考,她和婆婆说了下想要考试。她婆婆当时脸色不是很好,和我朋友说:你还有时间考试呢?孩子那么小,到时候几天不回家,孩子就这样晾在家里吗? 朋友在婆婆这番话中沉默了下来,之后她告诉我,她不准备考试了。 我感到非常遗憾,她在旅游行业成绩还不错,就算以后不能一直做导游,也可以作为兼职。 由于朋友退出,我独自开始了备考,备考过程比较坎坷,历时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导游证拿到,这个证给我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就算以后工作不顺利,这也是一条退路。 现在的我已不在导游行业工作,朋友也找了新的工作,新的工作下班时间不固定,每月的任务较重,而且工作强度很高,收入也没有做导游时候好。 前段时间和朋友通话,隐隐的感觉,她似乎后悔没有和我一起考导游证了。现在孩子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已经开始准备教育金。他们夫妻的积蓄在孩子生病时已花去了大部分,已经在为了钱的事情烦恼。 如果当时没有听从婆婆的意见,和我一起备考导游证,将导游作为兼职来做,每个月也有一笔额外的收入,现在也不用为了钱的事情天天发愁了。 但是因为没有导游证的原因,她无法从事导游行业,也因为带孩子的原因已经没有精力去备考。 别人给的意见真的只能作为参考,自己的人生要怎么走,还是要自己做决定。 04 有很多人想要自己做决定,但是却丧失了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可能是因为家长给自己做决定习惯了,也可能是自己做决定后被别人打击次数多了就不敢做决定了。 但是人生还是要自己走,不能依靠别人的决定来选择方向,要学会自己做决定。 这里有个帮助大家做决定的方法,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大家可以参考下: 1.   准备一个本子、一支笔,将别人给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一一列在本子上。 2.   逐项的分析这些意见的好处和坏处,最后将分析结果写在意见后方。 3.   对着分析后的结果,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自己也认为是对的那条建议。同时可以保证,最坏的结果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遇到选择时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采取别人的意见后出现状况,他人是不会对提出的错误意见负责的。 在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提到: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每个人都要学会,做决定时,要自己拿主意。

导游证终于

100 评论(13)

屁界的战斗猪

前往毕棚沟景区,需要经过都江堰、汶川、再到理县。汶川大约在都江堰与毕棚沟的中间点,在地图上看,毕棚沟离成都并不是很远,只是二百三十多公里。预计四小时便到达。但是众多拐弯,没有放大地图是看不到是,实际是国道行车,也不能快,足足六个小时才到。 都江堰处于岷江的出山口。从都江堰开始穿过第一条隧道,紧接着跨过第一座岷江上大桥,便进入汶川的范围。汶川的映秀镇,离都江堰比离汶川县城更近,即使离成都并不是很远。进入汶川县范围后,这里的山极其高耸和陡峭,岷江江水十分湍急,看上去并不深,但大多数河段是翻着白浪。进入山区后,在车内也已明显感受到秋天的肃杀和萧条,而十月底的成都还是有夏天的感觉。 汶川与成都的交接处,处在我国地理第一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上。进入汶川,已经进入属于青藏高原的范围。一路经过,只有稀稀落落、两三层高的房屋在路旁或者山间小谷地,还说不上是一个村庄。导游是羌族人,家也在汶川县。前几天她提到几次,她家里是很好的地方,只要不带团,她都会回去呆几天。 汶川,这个只有中国东中部一个小镇的人口多的地方,因为一场大地震,让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人都记住这个地名。得知去毕棚沟要经行此地,脑海里也回避不了关于汶川地震的事情。进入汶川县范围,导游就起来解说了。这里的讲解,当然没有什么景色可以介绍。能提到的,我想只有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事。震中映秀镇,有一个遇难者万人坑,将当时已经严重腐烂和难以辨认的遇难者遗体葬在该处,用一层石灰将一层尸体隔开便埋葬。 汶川地震那年,导游十五岁,正读初三,学校在汶川的一个镇上。地震将要发生时,与闺蜜正准备回课室。看到一男同学在三楼的走廊上挨着栏杆。与那位同学的正打招呼的那一句话还没说完,就地动山摇。几秒之后,三楼已变为一楼,该男同学跨过栏杆便是平地,仓皇拉着导游和她闺蜜逃走,走过来与导游还有她的同学逃往操场平地。顷刻之间,同学们都大声呼叫,叫声中充满惊恐,但这些声音很快就被建筑倒塌和山体崩塌的声音淹没。霎时间,周围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一米之内都看不清事物,全是白色的灰尘笼罩在大地上。不久后,地震横波到达了。同学一手互相紧拉着,一手用衣角捂住口鼻,凭着感觉往外走。学校的广播也开动,告知学生们发生了地震,指示老师们带领学生逃离到安全的地方。 导游当时和班主任、闺蜜还有十几名同学算是度过一劫了。她们也知道,没能逃出来的老师和同学,恐怕是凶多吉少。当浓厚的灰尘逐渐散开之后,整个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了。山上的树木几乎全都倒下,原本青绿色的山体,被刨了一层,翻出大堆石头,一条条的落石带排列在山体上。房屋即使不倒塌的也被损坏。有些废墟之下露出一些人的手和脚。导游说,当时很多照片没有公布,因为当时的场景,绝大多数人是很难接受得到,那凄惨异常的情景,谁看到了都会哭的。当时有个别同学有手机,但信号已经中断,无法联系外界。有些家近的同学陆续被家长签名确认后接回去了。 导游的家在县城,当时的唯一一条道路,多处已被滚落的山上阻塞。要回家,只能走山路。当时还余震不断,不停有山石滚下,稍不小心就会被滚石撞中,自然必死无疑。在逃离中,导游的闺蜜,就在她身旁被滚石撞落深谷之中。被撞落那一瞬间,闺蜜拉了一下她的手,手上有一紧的感觉。她永远忘记不了闺蜜那凄厉呼叫声,还有她的眼神。导游当时完全被震惊到不会动弹和说话。余震不断,让众人休息一会都不安心,每一步都感到颤巍,路途上也有其他同学也先后遇难。 震后的几天,一直下着雨,饥饿、劳累、无助。同行的同学陆续联系上家长了。灾难后的亲人重遇,那是多么珍贵和幸运。直到震后第六日,导游终于见到自己母亲了。问母亲的第一句话,便是父亲在哪里。得知家人都完好时,导游终于落泪了。此前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她都没有流泪。但导游当时的心情是复杂,可以说不能够一一用语言去表达。遇到家人才知道,此次地震的影响如此之大,也获知灾区很快便得到来自各方救援。 中考也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干扰而延期。后来在对口援助下,导游考来了广州的一所中专学导游专业。灾区的道路尚未完全修复,要到广州上学,导游与同学们绕松潘经九寨沟,到绵阳再到成都,然后坐火车到广州。从家里到成都,共花了三个日夜。来到广州之后,刚下火车,她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回到家里去,不想在广州读书。十几年来,她连成都也没去过。广东的气候、饮食让她无所适从。学校对于来自灾区的学生给予某些特别关怀,当导游和同样来自灾区的同学都感到十分自卑,也很难融入学校的大群体。他们并不希望被特别对待,不希望一直带着“来自灾区的孩子”这个标签。当有人问导游关于灾区的事情时,有些问题她并不好受,尤其是问她关于赈灾善款的使用问题。后来实习带团时,导游不说自己是汶川人,说自己是阿坝州的(汶川是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难怪我第一次跟导游谈时问她好像不是汉族的。她说是羌族的,阿坝州人。 导游说,她和所有其他汶川人一样,对于各方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付出,至今仍深怀感激之情,但他们也一直在自力更生。导游是同批同学中,唯一一位考了导游证的。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了两年,主要是带省内团,广东话能听懂大部分,后来选择回到离家更近的成都做导游。 导游说,汶川大地震某程度上影响了四川人的价值观,更懂得珍惜和享受生活,汶川人更懂得感恩。导游多次提到,如果不带团,欢迎任何人到她家作客,必定会款待。或许是少数民族特有的热情好客吧。 导游或许已经多次向经过汶川的游客讲述她这段终身不忘的经历,没有任何煽情,气氛凝重但不算压抑,导游也没有流泪。作为听者,理解她所说的经历在她心中的感受和意义也不容易,她没有通过此事来向众人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也不是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称赞。有个别游客在动手划手机,或许他们也在一边听。我也时时观望车窗外的景物,当时最大的感觉是,面对如此复杂险阻的地形,救援的难度无疑是极难的。 大巴车一直挨着山间的公路行驶。山体上树木很少,有些山段甚至光秃秃的一棵树木也没有,还有很多山体上遍布大石。汶川县城在河谷上夹江而建,确实不大。导游一一为我们指出哪些建筑是哪里援建的。其中有一座桥地震时候不受到丝毫影响,继续使用至今。导游的家在离汶川县城十来公里的半山上。当时的气氛已较轻松,有人打趣说,那是半山别墅。 或许导游只是希望多一些人指导地震时发生的一些事,并没有想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教育他人的意思。我敬佩这位导游的自强和豁达,与某部分世人的成功相比,她并没什么成就。或许,经历了生和死的人,会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在不满足中寻求满足。还有更多像导游这样灾区人民,在年少时经历了那一场大地震感受历亲友离世的哀恸,经历了天灾带来创伤,如今能继续生活,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立的生活。作为听者,那大约一个小时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也想到,在面对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时,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呢?怎样让接受帮助的人保持自尊自立,比帮助行为本身或许更重要。 在游完毕棚沟回到汶川时,已是晚上八点了,晚饭后便在这里度过一晚。汶川县城虽不繁华,但也灯火通明,汽车和行人都不多,无论是白天经过,还是晚上逗留,都是十分宁静。有几位羌族的婆婆在饭店门口卖一些小物件,她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汶川县城附近有一个大禹雕像。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执耒锸,威武异常伫立在岷江边的公路上。导游说,大禹是羌族人。大禹所处的时代,汉族等一些尚未形成,民族的界限也并不明显,说大禹是羌族人可能也不错。而岷江的出山口,也有一处让成都平原惠泽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本安排去都江堰的,后来改去毕棚沟。

251 评论(13)

丫丫King

从小我就想当一名导游,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游客游山玩水,日子过得好不惬意,那么导游证怎么考取呢?

30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