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爱美食
清水颐园
一、《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贵,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为此,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著。 ��牡丹是高贵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独立高洁人格都是高贵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人的救济粮,还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苏轼,还有夏明翰,还有邓稼先……他们“拣尽寒枝不肯栖”,只为了心中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他们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绝的背后是执著,拒绝便是高贵。 二、授课思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杨燕) 题旨领会(作者强调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 文章开篇先声夺人,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并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然后用一传说来增强牡丹的传奇色彩,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了铺垫。行文至此,读者对牡丹的向往也就随着作者的描述而变得愈发强烈起来。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起了洛阳的天气情况,“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冷风飕飕”,看似闲笔,却是极为重要的交代。“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的开花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满怀期望前往洛阳赏花的人极有可能会遭遇花已开过或花还未开的尴尬。这样一种因自然现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遗憾却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罗丹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花这一特点赋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而同时又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这样的描写不仅弥补了读者与牡丹花擦肩而过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 【品味语言】 散文要用形象说话,应具有一定的韵味,既要承载作家的主体情感,又要通过精美的语言引导读者的鉴赏期待,使人获得审美的享受。本文所塑造的牡丹形象高贵而富有个性,文章的题目《牡丹的拒绝》运用拟人化手法已显示了文眼。而在文中,这样的写法也是随处可见,“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面对众人的参拜瞻仰,牡丹安之若素,其个性魅力不言而喻。而作者丰沛的情感和对牡丹的热烈赞颂更是依托比喻和排比的形式倾注于笔端:“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而写到花落时的情景,作者又运用浓笔重彩的描摹凸显其壮美:“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紧随其后的抒情犹如一曲咏叹调将牡丹拒绝萎顿和衰老,追求生命完美的本性揭示出来,“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由此我们在这个没有牡丹的日子里却深切感悟了牡丹的高贵,它高傲而不妥协,冷艳而不媚俗,壮丽而不萎顿。花开时倾其所有挥洒净尽,花落时惊心动魄义无反顾,不开时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视角转换】 从十二自然段开始,作者转换视角,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而且也给阅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想像和联想的空间。有人评价张抗抗是一个特别有个性、有独特追求和自己风格的作家,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不仅探访了牡丹的个性,同时也感知了作家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意趣。 【课文切入】 从题目入手,仔细阅读文章,梳理出“拒绝”的多层次涵义,领略牡丹拒绝的美。 牡丹的美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人们怀着对美的期待,从四面八方涌进洛阳城,希望一睹牡丹开花时的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却遭遇牡丹的拒绝,牡丹拒绝了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 但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并不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牡丹拒绝的是寒冷和阴雨(可依据8-14段分析) 牡丹拒绝的是苟且和媚俗(可依据6、16段分析) 牡丹拒绝的是萎顿和衰老(可依据19段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所强调的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的题旨。 难点:了解散文的构思特色,体会本文想像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感悟】(上海市大同中学 路 霞) 为什么是牡丹,而不是别的什么? 傲然的菊、瘦丽的梅、娇蛮任性的玫瑰、天真烂漫的向日葵,或者——哪怕是清新俏皮的满天星,我都可以抱着怜惜喜爱的心情去欣赏她。然而,牡丹……每当望着她比任何花儿都雍容饱满的花骨朵,鲜艳欲滴的花瓣一层裹着一层,一片挨着一片,俨然唐代宫中挽着丰密乌黑的云髻、体态丰盈浓妆艳抹的仕女模样,我就很难以怜爱的心情像对待一朵花一样去看牡丹。几尺高的她所拥有的高傲冷然的气势,足以让我敬而远之。 让我想起宝钗这朵冷牡丹 《红楼梦》里宝玉他们拈花这一回宝钗似乎是拈着牡丹的。这位心思缜密城府极深而又识得大体的宝姐姐几乎让所有的读者都又恨又爱。原来宝姐姐是牡丹,无怪乎宝玉对姐姐是敬,对妹妹却是爱得死缠烂打。乍看之下宝钗这朵冷牡丹冷得很,可人家讲的都是正理:劝人读书谋职别东荡西玩做败家子错了么?宝钗冷则冷矣,可就是有人喜欢她欣赏他将她定做“好老婆好儿媳”的典范,冷又怎么了? 牡丹会为了别人的“不爱”而黯然神伤么? 牡丹会为了自古少有人敢亲近她而自降身份低下她高傲的头颅么?她骄傲地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坚守她终生的美丽——以一种所有花儿都无法效仿的方式。这样的花,你还能指望她为世俗的眼光改变什么呢?几百年、几千年,她们从来都按着自己的性子生活着美丽着,拒绝一切她们不喜爱的事:譬如寒冷,譬如清瘦,譬如淡妆。无论人们被潮流带到傲寒的梅,或是亭亭玉立的兰,又或是别的什么,牡丹都不为所动。她静静的在洛阳城怒放,开出绝美的热烈的花骨朵,倾国倾城。 【学生建议】 很喜欢类似于《牡丹的拒绝》这样颇有回味的文章,似乎在高三这样相当机械的生活中这样的文章就很起到一种调剂的作用——心情低落的时候不禁就会嘴硬起来:呀!明明可以做到的——我凭什么不拒绝郁闷?! 于是就不由得期望起那堂倔强生动而不生硬的语文课来——换言之,我以为,像《牡丹的拒绝》这样有着一个倔强的主人公的文章是不应该与上文言文的方法来相提并论的,要活泼些、有生命些、或许——我想,倔强反叛些也不错啊。如果能在高三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狠很地中撒上一把活力就好了! 【相关资料】 文人墨客对牡丹的赞美—— “天然国色美无双”(清�6�1陈确) “天下真花独牡丹”(宋�6�1欧阳修)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元�6�1李孝光)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唐�6�1殷文圭)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唐�6�1李山甫)。 牡丹之最—— 最早记载牡丹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公元2世纪) 最早栽种牡丹的皇家园林是洛阳“西苑”(公元6世纪) 最早的牡丹专著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北宋) 最早以牡丹“甲天下”的古都是洛阳(唐末至宋代) 最早的牡丹传说是“武则天贬牡丹”(明) 花瓣最多牡丹是“魏紫”(约六七百片) 花径最小的牡丹是“野生黄牡丹”(直径3~5厘米) 最绿的牡丹是“豆绿”(近似叶绿)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发黑) 最红的牡丹是“火炼金丹”(国旗红) 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白里透光) 最蓝的牡丹是“蓝田玉”(粉里透蓝) 最黄的牡丹是“野黄牡丹”(与金同色) 最奇特的牡丹是“娇容三变”(花色可变化) 最相似牡丹的花卉是“芍药”(与牡丹同属) 最佳的间色牡丹是“二乔”(一朵花上两种颜色) 现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种是“枯枝牡丹”(宋代栽种至今) 最大的观赏牡丹胜地是河南洛阳(每年牡丹花会期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julielovecat
当代 张抗抗 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69年去北大荒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断想》 《故乡在远方》 《分界线》 《城市的标识》[编辑本段]获奖状况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主要经历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城市的标识》等多部作品进入了小学课本。 作品翻译情况纵览:(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与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张抗抗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一 张抗抗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她家原籍广东新会。关于名字,张抗抗说:“按照我父母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年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将会永远不得安宁。”果真如是,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上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不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说,“我从小看到他那种对党、对革命的真诚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动和难过。这对于我这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女儿来说,不仅在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对我的世界观、意志、道德观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牵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妈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 妈妈过生日,她写诗送给妈妈,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爱诗?” 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发生了兴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地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岁那年,她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就用歪歪扭扭的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整整记了四大本。 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不能打扮女儿,平时连冰棍都很少给她买,但女儿的学习用品却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北京、上海来了好剧团,一定要买甲级票,带着女儿去看;回来后,要求女儿复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给了小抗抗许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园是他们全家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在松软的草坪上铺一块塑料布,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餐,接受爸爸关于草木常识的严格考试,然后给妈妈朗诵一首新准备的将参加电台录音的儿童诗……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乡下外婆家。那江南水乡的拱形石桥,两岸的桑林,绿色河道两岸开着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箩里的小鱼……都使小姑娘充满了对生活的爱。 妈妈常从学校借口许多书:《灰姑娘》、《丘克和盖克》、《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小姑娘非常喜爱的书。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儿童书都看完了,便从妈妈枕边摸出一本刚出版的《苦菜花》,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来。小说中广阔的世界使她惊奇和神往,她觉得文学家真可爱,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从那以后,她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书,只要能够弄到的,她几乎全读了。她最喜欢《青春之歌》、《红岩》、《欧阳海之歌》和《青年近卫军》、《卓姬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对我世界观的奠定和文艺观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丽娘的第四高度,对于启发我不畏艰险攀登文学高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我觉得文学应当帮助人们的精神变得高尚,帮助人民铲除一切自私和不道德的东西,去保卫和建设自己的祖国。” 小学五年级那年,她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我们学作小医生》。不久,她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叮嘱她千万不要骄傲。这位编辑就是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她不仅是抗抗少年时代学习写作的引路人,今天,仍然是她创作的老师。她考进中学以后,又发表了记叙文《五彩的墙壁》和《采茶》。她较早地开始创作实践,并且看到了自己掌握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二 1963年,张抗抗考上了浙江省的重点中学——杭州一中。当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此任教,现在校园里还设有鲁迅纪念亭。张抗抗高兴地迈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不久,她就感到了社会、学校对她的冷漠:班委委员的“职务”被罢免了;与家庭划清界线这个要求,不断地向她提出,而对她多次的入团申请,却是考验了又考验;政治考试她虽然和同学们的答案完全一样,却只得了三分;政治老师认为,关于“如何同家庭划清界线”一题,出身不好的学生,答得再好也不配打五分;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连参加国庆游行的资格也没有了。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也过早地成熟起来。当然,那时她还弄不明白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向“左’倾斜,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 她感到幸运的,是她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遇到好几位极好的语文教员,使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使她懂得了祖国语言的美,文学遗产的丰富和宝贵。她的作文经常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分析,还得过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她在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像我这样一个被人另眼看待的‘丑小鸭’,也只有在语文老师那里才能得到一点温暖、鼓励和关怀,至今我还感激我的几位语文老师。”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有文艺汇演,她和同学一起自编小话剧参加演出,像《斗争在继续中》、《地下少先队》等,这些戏都表现出作者的才能和天真活泼的心灵。 她在少女时代,爱好十分广泛。她喜爱朗诵诗、演戏、音乐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她更喜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和苏联的名著。 社会、学校、家庭和书本,不断武装她的头脑。尽管有父母、老师、同学的爱,但现实中许多无法理解的矛盾,使她决心执行“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的崇高格言。 从那时起,文学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她确立将来一定到工农中去从事文学创作的思想;她甚至有过不念高中,要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的打算。 到了十六岁,正是她狂热地接受外界思想的时候,十年动乱便开始了。报上那些激烈的极左宣传,一个个骇人的浪头,把她卷进旋涡,又一步一步地把她从父母身边卷走。 三 《海瑞罢官》的大批判开始以后,她躲进阅览室,写出一篇万言的批判文章,题目是《〈火种〉必须批判》,批判艾明之的长篇小说《火种》。尽管她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但她却指责作品严重歪曲了工人阶级的形象。她不是超人,她和当时千千万万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青少年一样,犯了时代的通病,历史的通病。但她是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十多年过去了,她一直记取当年这个幼稚病。在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就讲了当年这个教训,并且说:“今天我回忆这件事,感到难为情。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刚刚开始寻觅真理,就在混乱中迷航了。当我到工农中间,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之后,我才明白当时轻率狂妄的指责,是多么幼稚无知。1978年夏天,一个作家访问团来到哈尔滨,我去看望一位诗人。她把我亲切地介绍给他同屋的艾明之的时候,我脸红了,惶惑不知所以。我很想问他,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干过的那种蠢事,你会原谅吗?我犹豫了好久,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优质广东专升本问答知识库